唐朝的八大宗师是谁?

是唐宋八大家散文代表作家的统称,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

韩愈,原名韩昌黎,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苏东坡称赞他为“八代文学之衰。”学名、仕途遭遇诸多挫折,思想趋于复古。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唐朝统一。崇尚道统,批判佛道。他领导了唐代反对骈文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华的形式主义文风。他的文道合一、热情与得体相结合、言志之要、文字之序等散文写作理论,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豪华奔放,一波三折,新颖简洁,逻辑严谨,古今交融。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他的所有作品都收录在《昌黎文集》中。

柳宗元(773-819)

柳宗元,字厚,祖籍河东,素有“刘合东”之称,长安人。贞元初年进士,官督谏议。顺宗时,王当政,他担任礼部尚书,决心进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他在南方生活了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光鲜文风,主张散文简洁流畅。著有《六合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两卷。

欧阳修(1007-1072)

欧阳修,字永叔,冀州(今江西)永丰县人,杰出而有学问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杰出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忧国忧民,直言不讳,欧阳修的仕途起起落落,历尽艰辛,但他的创作却是“越穷越努力”。他秉承韩愈《文序》的精神,强烈反对铺张、晦涩的“今文”,主张文笔朴实、流畅、自然的风格。他的作品内涵深刻,形式多样,语言优美,富有魅力和音乐性。《醉翁亭记》、《秋生赋》等许多名篇流传千古。

苏迅(1009—1066)

苏洵,名云,号,梅州梅山人。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关于历史和政治的。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了自己雄浑的风格,语言清晰,反复分析道理,对于战国纵横家来说是非常出彩的。有时候会忍不住有一种诡辩的神情,这是它的缺点。《贾》的作者。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字和中,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创作才华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苏哲(1039-1112)

苏辙,字子祐,同叔,名栾城,晚名迎宾,四川眉山人。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他从小博览群书,志向远大。宋徽宗继位,被赦免后回到北方,住在应昌,闭门潜心写作,过了十二年悠闲寂寞的生活。郑和于两年后去世,享年74岁。著有《栾季承》和《栾城后记》。

王安石(1021-1086)

王安石,名叫符节,被封为半山。他曾被封为靖国公,后被称为和,也被称为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杰”之一。他的散文陡峻、凝练、哲思、雄健、气势、犀利、议论,开创和发展了推理透彻、论证严谨、逻辑缜密、表达清晰、和谐统一的特点。一种独特的集事与辩于一炉的散文风格。

曾巩(1019-1083)

曾巩,字子谷,建昌军(今江西)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语出惊人”的曾巩,有资格机警聪慧;成年后,由于文采出众,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高度赏识。曾巩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道先于文”的学说,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在生前广为人知,死后更是如此。曾巩的散文作品非常丰富,尤其是在议论和叙事方面。他的议论文论据充分,枝繁叶茂,一波三折,冷静诚恳;叙述清晰,简洁,生动,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