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史上的三次大灾难是什么?

一共五次:

1.4.4亿年前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5%的物种灭绝。

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颌鱼;推测奥陶纪可能出现过淡水植物。

第一次大灭绝发生在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地球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中的各种无脊椎动物消失了。

第二,3.65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海洋生物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鱼类出现,所以泥盆纪被称为“鱼的时代”。最重要的是两栖爬行动物的祖先——四足动物(quadruped)的出现,它是由总鳍进化而来的。

古气候研究表明泥盆纪是温暖的。化石记录显示,远至北极的气候当时是温带气候。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也是地球气候变冷,海洋退缩造成的。

泥盆纪晚期,约3.65亿年前,经历了两次高峰,间隔654.38+0万年,是地球历史上第四大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受重创。

3.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

二叠纪末,大约2.5亿年前,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据估计,地球上96%的物种灭绝了,其中包括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三叶虫、海蝎子和重要的珊瑚群都消失了。陆栖单弓动物和许多爬行动物也已经灭绝。这次大灭绝使占据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衰退消失,让位于新的物种,生态系统彻底更新,为恐龙等爬行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次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过渡的里程碑。其他的大灭绝,并没有造成海洋生物物种下降1/6那么多,也没有造成生物进化过程中如此重大的转折。

科学家认为二叠纪发生了海平面下降和大陆漂移,造成了最严重的物种灭绝。当时各大洲汇聚成一个团结的古陆,富饶的海岸线锐减,大陆架也缩小,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因为生存空间的丧失而灭绝。更严重的是,当浅大陆架露出水面时,原本埋藏在海底的有机物被氧化,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大气中氧气的含量可能会降低,这对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非常不利。随着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很多陆生生物被消灭,海洋变成了缺氧区。地层中沉积的大量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就是这场灾难的证明。

灭绝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如气候突变、沙漠面积扩大和火山爆发。

一些科学家认为,陨石或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导致了二叠纪末生物的灭绝。如果这种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毁灭性的冲击波,造成气候变化和生物死亡。最近收集的一些证据引起了人们对这一观点的关注。但大多数生物科学家认为,这种灭绝是由地球上的自然变化引起的。

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是这场灾难的主要原因。因为二叠纪末形成的岩石表明当时部分地区气候变冷,地球两极形成了冰盖。这些巨大的白色冰盖将阳光送回太空,这将进一步降低全球温度,使陆地和海洋生物难以适应。如果加上海平面下降和火山爆发,那将是一场灾难。

一些生物学家认为,生活方式活跃的动物,如类似哺乳动物的单孔目动物,比其他动物需要更多的氧气,它们可能会因为大气成分的变化而灭绝。因为二叠纪末气温下降会导致海平面下降。海底广大的煤层区域将暴露在外,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减少。

火山爆发向大气中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灰。火山灰山不仅会让动物窒息,还会遮挡阳光,降低全球温度。因此,火山活动也可能是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的原因之一。西伯利亚曾经发现过当时火山猛烈喷发喷出的物质。

二叠纪陆块碰撞接壤,形成巨大的盘古大陆。来自海上的雨和雾不再能渗透到内陆地区。因此,二叠纪的一些地区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导致更大范围的沙漠,无法适应干旱环境的动物灭绝。

4.两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第四次灭绝发生,爬行动物损失惨重。

65438+9500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期,估计有76%的物种,主要是海洋生物,在这次大灭绝中消失了。这场灾难没有明显的迹象,只知道海平面下降后又上升,出现了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五千六百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突然,自侏罗纪以来统治地球很久的恐龙灭绝了。

又称:第五次物种灭绝、白垩纪灭绝、恐龙灭绝。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一次是最著名的一次,以140万年的恐龙时代结束而闻名,海洋中的菊石也随之消失。它最大的贡献就是消灭了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为哺乳动物和人类提供了一个最终出道的机会。这场灾难来自地外空间和火山爆发,白垩纪末期的一场或多场流星雨导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撞击导致大量气体和尘埃进入大气层,使得阳光无法穿透,全球气温急剧下降。这种黑云覆盖了地球好几年(从十分之几到几百万年),植物无法从阳光中获取能量。海洋中的海藻和片片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本环节被破坏,大量动物饿死,包括恐龙。

支持小行星撞击说的科学家推断,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最强地震的654.38+0万倍,爆炸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爆炸总量的1万倍,导致265.438+0万立方千米的物质进入大气层。由于大气中尘埃密度高,太阳无法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没有阳光,植物逐渐枯萎死亡;没有植物,食草恐龙饿死;没有了食草动物,食肉恐龙也失去了食物来源,在绝望和自相残杀中慢慢灭绝。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没有幸免,在寒冷和饥饿中绝望地死去。小型陆生动物和一些哺乳动物一样,靠吃剩的食物勉强生存,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直到古近纪陆生脊椎动物再次繁盛。

撞击假说的支持者已经找到了大量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于K/T(白垩纪和古近纪)地质界线上发现的铱异常和冲击石英。科学家推测,这种高含量的铱元素是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带来的,受冲击的石英是在撞击过程中形成的,但同时没有发现撞击形成的撞击坑,大多数撞击坑被认为与估计的大小不符。

美国人查特吉在大约10年前提出了类似的假设。他认为白垩纪末撞击地球的杀手不是小行星或陨石,而是彗星雨。大量彗星雨撞击地球,在地球周围形成撞击带。其中,两颗巨大的彗星成为了恐龙灭绝的“罪魁祸首”:一颗在墨西哥湾附近形成了巨大的陨石坑,另一颗撞击了现在的印度大陆,形成了比墨西哥湾附近的陨石坑还要大的陨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