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政府做了什么来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两个文件,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下,经过各地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家、省、市、县四级目录体系逐步形成。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不久前,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已经向社会公示;3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地(市)县也建立了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正在积极推进。作为21世纪中国文化资源大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正在积极稳妥地进行,并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各地也探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做法。云南、浙江等省已基本完成普查。

命名和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传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命名工作。去年6月,文化部公布了首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为民间文学、杂技和竞赛、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和传统医药五大类。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551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也于今年2月15日公布。今后,文化部将分期分批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生态保护正在探索有益的经验。在地方积极申报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考察、科学论证、评估验收,去年6月9日,文化部命名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今年6月8日65438,惠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命名,积极探索文化生态整体保护。

“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去年6月9日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围绕“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演出、论坛、表彰等活动。文化部专门组织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目展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等展览和演出,并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共同举办了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文化部还表彰了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设立“文化遗产日奖”,表彰在文化遗产日宣传教育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

中国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保护。与蒙古国共同申报的中国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世界上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2006年6月,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2007年4月,首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今年是奥运年,“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特色之一。他说,北京奥运会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他说,奥运会期间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应特别注意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这些展览,国际社会可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的这些国宝借助奥运会的契机,更好地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让世界人民充分了解中国”。

精心策划奥运会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展示活动,举办全国性展览、演出、论坛和讲座,宣传展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积极营造尊重、热爱、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要积极推动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刚刚起步,任重道远。虽然国家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周和平说: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我国没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法律是重要保障,希望有关方面积极推动,加紧立法进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

"做些实事对年轻一代的成长非常重要."文化部将会同教育部等部门,积极推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课程,将民歌、民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将剪纸、年画纳入美术课,将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艺课,让中小学生认识、了解、热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大学等。,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