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莆田,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1,最早的史料记载都是妈祖出生在湄洲岛。
根据已知的66部史料记载,最早的史料记载均一致确认妈祖出生于莆田县湄洲岛。宋代的史料都记载妈祖是梅州人。如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说妈祖“姓林,湄洲岛人。”这份寺庙记录可以说是最早最详细的妈祖史料。
宋嘉定二年(1209),李在《濮阳碧石》中称妈祖为“梅州之神,林氏之神”。宋绍定三年(1230),丁伯贵在《顺治圣飞殿》中说:“沈浦阳梅州林之女。”宋宝玉五年(1257),黄的《仙溪录》称顺济寺为“林氏梅州之女”。宋开庆元年(1259),李丑的父亲在灵慧妃庙中写道:“林飞生于梅州,普济之海”。刘崧柯庄在《白湖寺》诗中提到“一妃一女香自梅州。”
据宋六志记载,从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庙到宋开庆元年(1259)李丑父庙,长达109,所有记载都说妈祖出生在梅州。以上记载离妈祖时代不远,不会错。
元代的四志也是如此。如元皇元在《黄思如注集》中对圣敦顺济寺新建的范蠡庙写道:“据旧书记载,林妾家和梅州老家都有神龛,即有拜神之地。”所谓“老家”就是我的老家,这也说明妈祖出生在湄洲岛。
明清56种记载中,除1778年林清标编著的《1封天后序》外,有55种记载认为妈祖生于梅州。《泉州府志》说:“之神,本名林,住在濮阳湄洲岛。”黄明赵衷《八闽通志·天妃庙》记载:“在新安里鱼西江湄洲岛,其神为弘仁普济天妃,此庙盖其故居。”在《兴化赋·胡志记·湄洲岛》中说:“湄洲在海中,对极,林灵女,今天妃,生于其上。《陆义经·八闽通志》:“之神,本名林,居濮阳湄洲岛。”张燮《东西学》:“天妃居湄洲岛浦之。"
永和在《神》中说:“相传神是莆田一湄洲东洛村林的女儿。”清代刘有成《天后宫序》写道:“神者,林女也。住在汝矣岛。”杨庆君的《湄洲岛略》中说:“湄洲在海中,面向极,林灵女,今称天妃,生于其上。”王力《* *县志》:“产后莆田湄洲岛。”
相传妈祖诞生于贤良港(今秀屿区山亭乡李刚村),主要取材于清朝乾隆年间(1778)编辑的惠安县儒家甲骨文《林清标》。查麟的《天妃清表天后纪列传》均抄自明末梅州天后宫赵澄住持所编的《天妃先生录》。不同的是,前者记载的是妈祖曾祖父鲍继恭“弃官退居湄洲岛”,后者则改为“弃官退居于海滨贤良港”。两本书的内容在“梅御的崛起”一节完全相同。《天妃生辰传》中写的是“隋公主径上梅峰最高点”,而林清标在《天后宫志》中却改成了“隋公主渡海径上梅峰最高点”。很明显,阿清王朝的人林清标篡改了前一位僧侣的叙述。但现在仍有人以“过海”为由,认为妈祖故居在贤良港。显然,这个缺陷太明显了,经不起推敲。
2.湄洲岛至今还保留着妈祖故里的古代石刻和明代石碑。
至今,在湄洲岛蔡东村侯氏自然村北的石崖上(旧称东洛村、上林村,尚留有上林宫、观音殿、妈祖故居),还保留着明末赵成、和尚竖立的“天妃故里”古石刻和“天妃祖迹、地名上林”石碑。这是妈祖出生在湄洲岛的重要证明。
3.港中一口“龙井”,不符合妈祖“窥井得魅”的传说。
天后祠堂附近有一口建于宋代的古井,井边刻有“贤春丙寅(1266)、陈赓石匠八月游”字样。有人认为这是妈祖“照井”“窥井得神韵”的古井。然而,妈祖生于北宋剑龙元年(960年),卒于宋永熙四年(987年)。石匠们在1266年,也就是妈祖死后的239年,游到井里修建。显然,这口井与妈祖年轻时能够“望井得神韵”的年份不符。特别是“窥井得象”的传说,最早出现在明末高僧赵澄出版的《天妃异象录》中。书中第一次提到:“年轻的时候,我和一群女人四处游荡,把自己打扮在一口井里。突然我看到神人拿着一个铜符往井里冲...我对此并不怀疑...从那以后,咒道就能辟邪了,我的异能也越来越神秘。我经常在房间里徘徊,谈论好运气和坏运气,我并不感到惊讶。”这个传说在明末以前没有记载。这一事实说明,妈祖“望井得象”的传说只是在明末才出现的。贤良港保存完好的与妈祖无关,当然不能证明妈祖出生在贤良港。
4.以女性为祖先建造寺庙,与中国传统的封建观念不符。
以妈祖为林氏宗亲,以妈祖庙代宗祠,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不符。中国封建社会注重父系继承制度,应该由世代相传传下去,由儿子传给孙子。作为父系祖先,都是男性祖先,不可能是女性祖先,尤其是未婚的妈祖。他们怎么会是她家的祖先?当然,这是不能成立的。
5.湄洲岛的妈祖族群在明清时期移居香港。
明九年(1444)《莆田南竹林氏族谱》对妈祖故居的记载如下:“妾父居湄洲岛,亦受官府巡察。公主出生在岛上,泥土开满了花。兄弟镇,炎黄子孙。公主的基地和祠堂依然存在。洪把、赵迁到岸上,现在的咸良港在新安里就在后面。据《明史·弘治与黄兴化府志》记载,湄洲岛“自宋元以来就有大量居民”。洪初,为了勾引盗匪留下的麻烦之地,宋北度指挥李逸向大陆转移,岛上空无一人。“根据这两段史料记载,贤良港的林姓居民是从湄洲岛迁来的。
自明朝洪武初年迁都以来,湄洲岛妈祖娘家的一个后裔就定居在与湄洲一水之隔的贤良港。贤良港有一座宏伟的所谓“天后宫”。据当地人说,该庙始建于宋代,但无史料可考。只是到了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地方官听说朝廷命令宦官在香港修祀。此时,距离梅州居民林迁居贤良港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寺内现存两块石碑,一块是“历代赞封会徽”碑,另一块是“天后宫重建”碑。重修石碑只记录了清乾隆年间(1785)重修寺庙的过程,并未提及原寺庙的建筑年代。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到了明朝,朝廷才允许百姓修建家庙,也就是祠堂,并允许把散落在各个家庙后面神龛里的祖宗牌位搬到新建的家庙里。从湄洲岛迁到香港的妈祖,在明代建有“林氏宗祠”祭祖。后受妈祖影响,“林氏宗祠”改为“天后宗祠”。这种做法和沿海渔民在驻地修建妈祖庙祭拜妈祖,在侨居国祭拜华侨是一样的。
明朝廷解禁海禁后,迁出的梅州居民陆续返岛,且数量不断增加。满清入关后,郑成功以闽粤浙一带的岛屿和沿海地区为基地,组织反清复明。清朝顺治年间,清廷还实行禁海政策,下令沿海地区和海岛的居民全部向内迁30里,湄洲岛和贤良港(李刚村)的居民迁到汉江等地。清康熙年间,梅州部分林姓族群分别迁回湄洲岛或贤良港。由于历史上的两次禁海,湄洲岛居民先后迁居李刚和韩江。当年迁居仙梁港的梅州妈祖后裔,渐渐忘记了梅州老家的记忆,误以为妈祖和他们一样出生在仙梁港。
1992 10 10月4日,仙梁港“天后祖庙”传“1992-12”妈祖>:特种邮票纪念封背面备注也承认:“据史料记载,明初湄洲岛居民内迁,妈祖一家后裔定居与湄洲一水之隔的仙梁港,建有‘祖庙’。”从林祖良与香港人合编的《妈祖图册》中可以得知,20世纪末,仙梁港的部分妇女仍然穿着与梅州妇女相同的服装,这也是梅州林氏后裔移居香港仍保留梅州民俗的实证。
综上所述,妈祖的曾祖父林保基,五代时弃官隐居湄洲岛蔡东村,后生下福临。福临生了袁林,他的话只是尴尬。梅州巡检员与王结婚,生下一男六女,最小的名叫,即妈祖。福临、袁林和妈祖都出生在湄洲岛。妈祖宋剑龙元年(960)生于湄洲岛,宋永熙四年(987)死于湄洲岛。所以湄洲岛是妈祖的发源地,也是祠堂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