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建筑群建筑介绍

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有几十座寺庙。作为五大禅位,仙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子寺、雕像寺是核心区古建筑的灵魂。与碧山寺、元照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等数十座寺庙共同组成了一个非常有气势的佛教建筑群,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气势磅礴的古建筑群。

仙童寺

位于太怀镇中心,是五台山最古老、最大的寺庙。该寺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原名大福灵九塔院。北魏孝文帝时期,有所扩大。因为寺庙旁边有一个花园,它被命名为花园寺。到了唐代,武则天在《华严经》新译本中记载了五台山,改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重建时,被赋予“大仙通寺”。现占地约120亩,各类建筑400余座,规模庞大。

塔院寺

在仙通寺的南边

它原本是仙通寺的一部分。它是由尼泊尔工匠夏嫣在元朝大德六年(公元1302)设计的。到了明朝永乐年间,该寺独立修建,与显通寺分开,院内建有一座白塔,名塔院寺。人们进入太怀镇,首先看到的就是塔元寺高大的白塔,非常醒目,经常被人们看到。

作为五台山的象征。

普萨丁

位于仙通寺北面的九峰上。仰视自下而上的台阶,犹如天梯,直达菩萨顶上的梵玉林宫。相传文殊菩萨住在山顶,故名菩萨顶,又名文。

七贤寺

蜀寺。原为阿清寺,始建于北魏。清朝顺治年间,扩建改建,改为黄帝庙,由一位喇嘛主持。该寺规模宏大,占地45亩,殿宇430余间,均为清代重修。按宫殿模型,瓦为三色琉璃瓦,砖为青色细磨瓦,非常豪华,为五台山寺庙之首。

七贤寺

大舍村,位于五台山,古称大舍寺。据说在北宋时期,杨在一次比赛中杀死了的第三子潘豹。潘氏家族视杨家为死敌,不断指责皇帝杨家所犯的“罪行”。此外,之女在面前痛哭流涕,内外夹攻,迫使下令将杨家当民革职,送往五台山大社寺软禁。软禁第二年秋,辽国撕毁和约,大举入侵宋朝边境。宋太宗拜潘仁美为师亲征,被困幽州。这时又被迫起用,于是派八贤君到五台山向杨父子求援。杨父子离开大社寺后,村民们为纪念他们,将大社寺改名为“七贤寺”。

龙泉寺

原为杨家将家庙,建于宋代,重建于民国初年。占地面积15950平方米,有寺庙165座。因被九山环绕,泉水清澈见底,故称龙泉,寺名由此而来。龙泉寺有一座牌坊,是五台山文物中最著名的石牌坊。它有三个门和六个“我”字形的柱子,非常壮观和奇妙。据说工匠们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牌楼上雕有89条龙,均有鳞爪,神态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参观者看到后,都赞不绝口,印象深刻。从龙泉寺西北的里许山坡上,有一座杨叶塔。传说杨业死后,五郎将尸骨葬于此,并建塔纪念。后来把杨命名为塔,所以后来人们把这座塔叫做塔。

金格斯

从龙泉寺对面的公路出发,经过九转十八弯,可以预计到达一座金阁寺,南太以北,中泰以南。除了有五个梯田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位于地势最高处,海拔1.900多米,距离太淮镇1.5公里。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印度大师三藏被召至五台山。他根据著名僧人易道禅师的说法创建了金阁寺。殿内以青铜铸瓦,瓦上镀金,以配合“金阁”的圣名。金阁寺建造过程中,印度那烂陀寺的春陀大师监工,按照轨道建造。三藏法师是唐玄宗年间从印度来的,中国后世皇帝对他都非常礼遇。金阁寺秋天建成,回京不空,迎唐代宗入城。三藏不空大师是当时新密宗的主要创始人。不空离开五台山后,他的弟子汉光住在金阁寺推广密宗。因此,在历史上,金谷寺在国内外都有很好的声誉。

任光喇嘛庙

又名唐世芳,位于罗边寺入口东侧,属于罗边寺。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清康熙年间,罗边寺由清寺改为黄寺(雍和宫),为藏族喇嘛居住之所。青海、甘肃等地的藏传佛教信徒前往五台山朝圣,在那里生活和修行。后来僧人逐渐增多。在道光年间,唐世芳是为了迎合来自遥远地方的喇嘛和宗教少数群体而建造的。因为寺庙没有房产,日常的拜佛费用还是由罗边寺承担。

唐世芳有三个大厅,两边有长长的走廊。厅堂有明显的藏式风格。寺内第一殿是天王殿,旁边二楼有钟鼓。中间是宗喀巴大师的灵堂,里面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铜像。第三层,有五个宽度的大厅。在屋檐和额头上,有一个木制的牌位,上面有一个藏经书,意思是弥勒殿。殿内有几尊弥勒佛菩萨铜像,两面墙上摆放着甘珠儿道经。五台山台外的重要建筑遗迹保存完好。台湾以外有很多寺庙。因为地处偏远,香火在历史上时断时续。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唐、宋、金、元等几个更早朝代的木质建筑才得以保存。唐代南禅寺佛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北高寺东殿是现存最大的唐代建筑,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宋的鸿福寺大殿、晋代的延庆寺大殿和布科吉的文殊殿、广济寺大殿、燕山寺菩萨殿和元代的三圣寺主佛殿,都保留了当时建筑形式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