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寻甸属凉州,在周武王,凉州与永州合并,寻甸是永州的一个边疆。

春秋战国时期,楚势力在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逐渐壮大,向西发展,与滇池地区的部落有所接触。楚威王(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派将军庄缇带兵去楚国的云南,但由于道路受阻而未能返回。故“与其君,更衣而学其俗。”寻甸属于古滇王国。苗壮之后,“党分裂,流传数百年。”远道而来的楚兵与古代云南的各个部落通婚、杂居,世代互相攻击。

秦朝统一中国后,开放西南,凿武池道,设官吏。武池路从今天的曲靖一直延伸到今天寻甸的仪陇。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秦汉时期,居住在滇东北的部落主要有滇、老金、米莫等。,都是“嫁了,耕了,聚在城里”。云南部落东北的老金、米摩,多次入侵汉朝使臣,与汉朝抗衡。汉武帝为了控制云南王,统治云南中部和东北部,在元丰二年(公元前11年)派巴、蜀兵粉碎了与云南同姓的老金、Mimo两个联盟部落,使云南王臣服于汉朝,建立了益州郡。寻甸因劳动力集中分布,浸没洼地,故称米姆县。

蜀汉时期,诸葛亮征伐南方,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诸葛亮曾在县城东南的关岭设立“内务府”与当地“南蛮”的联盟,并立下联盟碑。寻甸被称为中亚一元部,是两个少数民族的分布区。

魏晋南北朝末期,寻甸属贺州郡。金泰七年(公元271年),司马燕将益州的建宁、兴谷、云贵、永昌合并为宁州,统一45郡。寻甸属建宁县,是牧区县(牧区是秦汉时期的牧区;音麻)。

南朝大宝二年(公元551),土地分东西两部。东部民族以“蛮夷”为主,西部民族多为“白蛮夷”。据范绰《滇志》记载,曲靖、昆明、马龙、晋宁、玉溪、安宁、禄丰是xi厝的腹地。今天南方的昭通地区、泸西、寻甸、嵩明、建水是东方之地。寻甸地处东西之间,是一个“乌蛮”和“白蛮”混杂的地方。大宝元年(公元550年),东川、会泽“乌蛮”首领丁鑫夺取寻甸,传到孙子第四代时称为新丁部。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寻甸叫升麻。

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蒙台梭利六诏,寻甸因新名改名寻甸。寻甸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史书中。随着南诏的崛起,势力逐渐从滇西发展到滇东,统治着东部原有的“蛮夷”。南诏反唐后,寻甸的“蛮族”势力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部,称为仁德部(仁帝部和丁鑫部),是南诏三十七部之一。

五代后金代天府元年(公元936年),寻甸部改为仁地部,沙摩部在西。

南宋时,仁德万虎府成立。

元八年(1271),改名仁德府,后又改称寻甸府、周。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仁德府改为寻甸军民府。

明德宣六年(1431),寻甸军民政府改为仁德政府,领导马龙、高明两县,恢复为玫瑰、桂后两县。

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仁德改寻甸郡,分马龙、高明两县,美美、贵侯两县,斩马头二十匹,七户。“变土为流”,设流官。

清康熙八年(1669)改为寻甸府,隶属曲靖府。清雍正八年(1730),设置为冀东驻防路,后改为冀东驻防路和水利路。该平台位于寻甸县,由13房屋管辖。民国1912年,这一带发生多次水灾,于是人们商量着把取水点删掉,改在寻甸。民国二年(1913),州减为一县,设立寻甸县。

新中国成立后属曲靖地区管辖,1956成立寻甸回族自治县。嵩明与寻甸合并为1958,仍称寻甸县。寻甸回族自治县1960撤销,称寻甸县;1961年恢复嵩明、寻甸两县建制。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成立于1979年6月。1979 65438+2月20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正式成立,仍属曲靖地区。

1998 65438+2月6日,曲靖市所辖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划归昆明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