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化学武器研发的历史是怎样的?

一战欧洲战场广泛使用的毒气战虽然没有改变整个战局,但其巨大的杀伤力和对敌方士气造成的恐慌,无疑使得战后各国军方对这种新式武器产生了毫不掩饰的兴趣。尽管战后制定的国际法明确禁止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但各国仍未放弃对化学武器的研究。日本是典型的国家之一。

简单来说,毒气武器的研发是由陆军科学研究所3部进行的,后来转到了2部,陆军第六技术研究所。海军技术研究所毒气部也是研究化学战的重要机构。虽然日本海军在1923年就开始研究化学武器,陆军也在1925年跟进,但日军对化学战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不惜重金研究。日本的细菌战研究机构,在进行细菌战研究的同时,还肩负着化学战的研究工作。

日本于1928年开始试验生产芥子气。六年后,日本人每周生产一吨路易斯气体,产量在1937上升到每天两吨。大量有毒气体产生于濑户内海的大野岛,这里被称为陆军兵工厂火工厂——中海武器工厂,主要生产合成毒剂和各种化学炮弹。

日本海军在神奈川县汉川的相模兵工厂制造类似产品。福冈县圭介郡的增根兵工厂专门将大之岛毒气工厂生产的毒气及其制造的子弹填充成毒气子弹。

日本人民对化学战研究工作的执着有时达到了狂热的地步。对于1933来说,在东京以东21英里的千叶县西之野建立的40英亩的陆军化学兵团学校,是研究毒气战和训练实战人员的教育机构。

这所学校专门训练化学战方面的军官和士官。战时开设了一学期1~2个月的短期培训班,并成立了教学联队(团)。在这里接受化学战训练的一万多名军官和士官成为了化学战的深水炸弹。随后的12年,* * *培养了3350名化学战专家,叶芝学校的毕业生被分配到陆军第六技术研究所从事毒气的研究和发明工作。

1939年8月,关东军第516军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火车站以东一公里的郊区成立。官方名称是关东军化学部第516军,也就是以可怕的名声威胁满洲的毒气部队。其前身是关东军技术部化学武器部,成立于1937齐齐哈尔市。五·一六军又称齐齐哈尔研究所(驻守东北的陆军军械部第六技术研究所的一个分支),下设四个课目,分别负责毒剂的侦查与检测、毒剂的合成、化学制剂的研究、防护与处理,人员250人。

516军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毒气武器使用实验和训练,配合731军进行了50多次毒气人体实验。2003年8月4日,日军在齐齐哈尔遗弃化学武器并伤及民众的事件,也与这支妖军密切相关。

关东军五·一六毒气部队相当于满洲第六工学院的驻地办事处。六工大发明的毒气使用方法,由Xi·叶芝的实践队专门训练,由满洲齐齐哈尔的五·一六部队实施。

日军广泛的化学武器试验,包括1930期间在台湾省热带条件下的试验,促使开发了一系列可怕的毒气武器,可以向两英里外的投毒器投射十升战剂,发射“毒雾”装置,在降落伞下悬挂用于注射氢氰酸的改进型火焰喷射器,在缓慢漂移的过程中释放芥子气喷射炸弹,在七米宽的路段用芥子气对遥控有毒拖车进行扩散和染色。还有一种手抛反坦克武器,可以装一公斤氢氰酸。

对防护的研究也是齐头并进,我们尽力寻找适合马和骆驼的防毒面具(两英尺长,八英寸宽),以及狗穿的防毒面具、绑腿和鞋子。

1936,Xi事件。日本退出了国际联盟裁军会议。日军计划采购300万套防毒面具和斗篷,1.2万件便携式燃气具。1937年,日军正式装备氰尿酸。日军的化学武器已经达到了很强的进攻作战能力。“让实验室的成果走向战场”成了狂热军国主义者的口号,灾难正在逼近。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真正违反国际法进行长期、有组织、大规模化学战的国家只有日本。从1937开始,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广泛使用毒气。换句话说,日本人在二战正式爆发前,就已经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对中国进行了化学战。

日本化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