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和容德胜对历史有什么贡献?

荣氏家族的祖上都是大官,曾经有过显赫的家世,但到了荣毅仁曾祖父那一代,家族开始衰落。荣毅仁的爷爷荣希泰,很小就进了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他做过会计和导游,勉强养家糊口。由于家境贫寒,荣希泰的长子荣景宗不得不在14岁时辍学,在石楠区一家铁锚厂当学徒。是1886。荣德生比荣小两岁,在私塾读书,因为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将来一定能考上科举当大官。荣德胜不这么认为。他总是以哥哥为榜样,想尽快为家人分忧。三年后,15岁的荣德生乘坐一艘小木船从封闭的无锡郊区摇进了喧闹的上海。在哥哥的推荐下,荣德生进入上海通顺银行当学徒,而荣则在另一家银行当学徒。这为他们和父亲几年后在上海鸿盛码头开了一家名为广晟的银行奠定了商业基础。安全经营,从不投机,不到两年的时间,荣氏兄弟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正当生意兴隆时,荣德生南下广东,留下荣一人打理银行。他在那里呆了整整一年,广东人思维活跃,敢于探索,善于管理,极大地鼓舞了荣德胜。他发现从国外进口的面粉量最大,尤其是在战乱年代,市场很好,而国内的面粉厂只有英国商人在上海经营的天津依莱牟、芜湖益新、上海福丰、增裕。荣德生看到了面粉行业的商机,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荣时,兄弟俩一拍即合。20世纪元年,荣氏家族企业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农历二月初八,荣德胜挑了这个吉日破土动工。这个地方是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它被命名为宝兴,意思是确保繁荣。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现代企业。17亩地,四个法式石磨,三个小麦筛,两个面粉筛,这些都是面粉厂的家当。

从1914到1922这八年间,荣氏家族的面粉业发展迅速,产量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工业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到抗战时,荣氏家族的面粉厂已猛增至14家,并衍生出9家纺织厂。

“红色资本家”“坚守稳定,谨慎行事,绝不投机”是荣希泰留给两个儿子的遗产。两兄弟一直用这句话来警示自己,也因此在商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每当资金紧缺的时候,上海的一些银行老板甚至会主动上门求助。

“孔嘉、宋嘉是当时上海数一数二的金融资本家。因与他们关系密切,银根紧时,别人借不到,荣家却能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马克·冯说。

荣氏兄弟性格迥异。容德胜为人谨慎、深思熟虑,而容敢于冒险、行动果敢。在两兄弟的默契配合下,荣氏家族的企业扩张步伐不断加快,厂房逐渐从华东遍布全国各地。

从65438年到0949年,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发生了很大的震动,这一年也是一个分水岭,导致荣氏家族陷入低潮。国民政府在前一年进行了货币改革和限价政策,很快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抢购狂潮和上海经济的逐渐瘫痪。上海业界人士纷纷移居海外,寻求新的出路。1948 165438+10月,荣长子荣宏远因套汇被国民党政府判处缓刑,在缴纳一百万美元后才得以了结。他的情绪一度低落。不久,他把红枫二厂的纱机设备卖给了金奎大棉纺厂,自己又去香港办了另一家大元棉纺厂,最后去了巴西,死在190。他的弟弟荣洪三、荣洪庆和荣德生的儿子荣二人、荣也相继离开上海。资金外流导致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实力大大削弱。这让荣德胜很生气。“我这辈子从没做过坏事。为什么用它逃到国外?”最后一刻,荣德胜和荣毅仁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留在大陆。

上海解放后,荣的企业面临困难,不仅因为资金短缺,还因为原材料短缺。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材料、收购加工产品等方式,对荣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实现了新的恢复。荣德胜父子加深了对* * *制作方的信任。1954年,荣毅仁率先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在其行业内实行公私合营,对上海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因而有“红色资本家”的称号。

“荣氏家族之所以一直这么有钱,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非常善于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一位对荣氏家族颇有了解但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