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会战的历史故事及其影响
桂林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次年赵襄起求救。齐王命令田忌和孙膑率领军队去营救他。孙膑以为魏国以精锐之兵攻邯郸,国势空虚,便率军围攻魏国都城大梁,令魏国推庞涓回战。孙膑在桂林伏击,击败魏军,活捉庞涓。在这场战役中,孙膑避实就虚,攻虚就实,救实就虚,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术,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最常用的诱敌就范的手段。
战国初期,魏因变法而强盛,引起了其他诸侯的警惕。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与齐威王、宋桓侯相遇,为表恩情,遂与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南阳北五十里)会师。于是,魏国开始受到各国的攻击,魏国想找到一个突破口来解除这场危机。
公元前354年(周先王十五年),赵国攻打魏国的盟友魏国,夺取了齐国和(都在今天的河南长垣),导致魏国干涉,魏国派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一个孙膑的计划。
公元前353年,赵派使者去齐国和楚国求援。召集群臣商议,邹忌反对救援,段则建议分兵一路南下攻打项陵(今河南睢县),疲劳魏军,然后在魏军攻破邯郸的同时救援赵,既救了赵,又削弱了魏、赵。
齐威王采纳了段和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襄陵,一路田忌、孙膑救赵。齐军兵分两路,一路迎敌宋和魏公孙沧率领的部队,围攻魏国的湘陵。一路引田忌、孙膑救赵。
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做主要指挥官,但孙膑以酷刑和身体残疾为由拒绝了。遂令田忌为总帅,孙膑为军师,坐于车中搭帐,出谋划策。
二、围魏救赵。
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庞涓率军八万至,然后攻打魏国,田忌、孙膑率军八万至齐魏边境。
田忌想和魏军主力直接开战,被孙膑拦住了。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要是外患消耗,老弱在家疲惫不堪,国内防御空虚。因此,应采取西进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先迫使魏国撤退。魏退兵,赵自然有救。
孙膑于是建议田忌南下,佯攻魏平陵(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东北),因为平陵是东阳(指魏都大梁以东地区)的战略要地,难以攻克,虽然城小,但所辖面积大,人口多,兵力强。
而且平陵南有宋国,北有卫国,行军途中经过城丘,很容易切断粮道。佯装此地可以很好地迷惑魏军,使庞涓产生齐军统帅无能的错觉。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去了平陵。快到平陵时,孙膑向田忌建议,由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和高唐(今山东省高唐县)的大夫领兵直接进攻平陵,吸引了魏军的主力,进攻平陵的两支齐军确实被打败了。
孙膑让田忌派轻车到魏京梁郊区,激怒庞涓逼其率军回援;一方面,让田忌派几个部队假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以弱胜强,轻敌。
田忌一一遵从孙膑的要求,庞涓果然丢掉了辎重,日夜兼程轻装上阵救大梁。孙膑率领主力埋伏在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一举抓获庞涓。
桂陵之战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都大梁。赵国的首都邯郸仍被魏国占领。
公元前352年,魏惠王召集南朝鲜军队打败了包围湘陵的齐、宋、魏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精舍调停,各国停战。
公元前351年,魏惠王和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退出赵国都城邯郸。大约在这个时候,齐国释放了庞涓,让他再次回到魏国。魏的失败是齐国战略方针的正确,是孙膑作战指挥的高度。
战略上,抓住有利时机:在作战指挥上,能正确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选择恰当的作战方法,攻敌关键是空梁,然后借机打一场漂亮的进攻战。
此外,田忌虚心倾听。好的建议也是胜利的先决条件。至于魏军最后的失败,也在于他在战略上没有把握住趋势。
魏军失败的一个原因
统一军总司令没有预料到未来的危机,在敌人进攻非主城时没有判断敌人的下一步行动,所以国内兵力空虚。敌情不明,不探清楚就贸然追击,独自深入。
第二次齐军胜利的原因
孙膑冷静地分析了当时战场的形势,直接出兵攻打魏军不可能给魏国造成大的损失。解魏之围,救,一举两得。放弃小利,诱敌深入。
孙膑用围魏救赵的方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被后世军事将领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的方法,避实就虚,为历代军事将领所欣赏,至今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