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的历史演变
早在400多年前,英国王室就悬赏寻找一种经济的海水淡化方法。
但直到16世纪,人们才开始尝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当时,欧洲探险家在漫长的航行中使用船上的炉子来煮沸海水以制造淡水。加热海水产生水蒸气,冷却冷凝可以得到纯水。这是日常生活的体验,也是海水淡化技术的开始。
现代意义上的海水淡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发展起来的。战后,由于国际资本对中东石油的大力开采,这一地区的经济和人口迅速发展,这一原本干旱的地区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中东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加上其丰富的能源资源,使得海水淡化成为解决该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选择,并对大型海水淡化装置提出了要求。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水危机的加剧,海水淡化技术得到了加速发展。在已开发的20多种海水淡化技术中,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都达到了工业规模生产的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早在1958,松石研究员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离子膜电渗析海水淡化的研究。在此之前,美国C.E.Reid在1953中建议美国内政部将反渗透研究纳入国家计划。
20世纪60年代初,多级闪蒸海水淡化技术应运而生,现代海水淡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代。
随后,从65438年到0967年,国家科委组织了全国海水淡化战役,组织了全国水处理和分析化学、材料化学、流体力学等学科的精英,为海水淡化而战。
1970年,战斗主力聚集在中国浙江杭州,组织了中国第一个海水淡化实验室。在此期间,他们一直在利用电渗析技术进行海水淡化,成功研发了海洋监测专用微孔滤膜,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渗析海水淡化站——西沙永兴岛海水淡化站。一度成为海水淡化的世界领导者。
1982年,经中国科协社会部批准,中国海水淡化与中水回用学会在杭州成立。然而历经十年浩劫,依然虚弱。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全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及其缠绕组件赫然问世。
从65438到0984,国家海洋局成立了以海水淡化实验室为主体的杭州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我国开始关注膜技术。而美国海水淡化用复合膜及其盘管组件已经大规模商业化,并投入国家和民用。
1992年,为了赶上膜技术与世界的差距,国家科委以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依托,成立了国家液体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悄然研发国产反渗透膜。
截至2003年底,全球已建成并承包海水和苦咸水淡化厂,日产淡水3600万吨。海水淡化已遍及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淡化水养活了全球约5%的人口。事实上,海水淡化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战略选择,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20世纪以前,反渗透膜技术被国外垄断,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才掌握了反渗透膜的生产技术。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时我国领导人意识到海水淡化的前景及其未来在社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