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争议的战争
比如赤壁之战,诸葛亮北伐。
以“诸葛亮北伐”为例:诸葛亮北伐曹魏,是一场由弱者向强者发起的战争。这是一场有争议的战争,有人认为这场战争是侵略行为;有人认为是“军国主义”,也有人认为是自我毁灭。我认为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诸葛亮北伐不是鲁莽之举,而是备用北伐。比如第一次北伐的契机(公元228年春)是: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继位后大兴宫,百姓怨声载道,司马懿被逐出家门;226年八月,吴攻江夏,后攻襄阳;孟达暗地里想投靠蜀。第二次北伐(公元228年冬)的背景是假投降,曹秀侵吴大败,曹魏大军南下,防守空虚。第三次北伐的时机(公元229年春)是在第二次北伐后立即发动进攻,可以达到奇袭的效果。俗话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的背景是:230年,曹真军攻蜀,因大雨等因素折回;同年,孙权出兵攻合肥。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的契机是233年吴攻打合肥新城。234年5月,孙权应蜀之请,发兵三路攻魏。可见,诸葛亮的北伐,要么是乘敌内忧(如第一次北伐),要么是乘敌不备(如第三次北伐);要么乘敌军东移,关中空虚(如第二次、第四次北伐),要么与吴联手,互相厮杀(如第五次北伐)。更何况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军的山地作战能力比魏军更强,在山区对抗的胜算很大(这也是司马懿一直躲在城池堡垒里不肯出战的原因之一)。所以,开战纯属无稽之谈。
其次,诸葛亮北伐不是“穷兵黩武”,而是得到了群众的支持。诸葛亮北伐统一,符合当时群众的意愿。所以,即使经过多年的战斗,北伐失败,人民仍然信任和支持他,没有要求他下台。更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在北伐时善于治国,能够“慰民、显风度、任官职、顺从权制、至诚”,使蜀国秩序井然,出现了“幽田、固仓、利备、闲储”的局面,蜀国人口从彰武元年的90万增加到蜀国灭亡时的94万。可见诸葛亮五次北伐,六次祁山也是不靠谱的。
第三,诸葛亮北伐不是自毁之道,而是扰敌之术,体现了诸葛亮扰敌以耗之的战略思想。
当时的三国中,蜀国最弱,魏国最强。以弱胜强很正常,灭亡也是常识。但是,必然性中有偶然性。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很多。他们的基本策略大多是先慢慢消耗敌人的力量,等到对方疲惫不堪,露出致命的破绽,再一举消灭对方,就像曹操的官渡之战,鲁迅的夷陵之战,远像春秋时期吴、孙吴攻楚之举。当时的吴国虽然比楚国小,但孙吴却时不时采用扰民的战术,导致楚军疲惫不堪,边境动荡。兵权国力损失严重,最后成功入京。如果秦国出兵救援,它早就灭亡了。孙吴灿攻楚,诸葛亮为什么不能攻北?
因此,诸葛亮北伐骚扰魏国以消耗其军力和国力,完全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是积极的举措。当然,当时蜀的总兵力只有30万,而驻扎在边境的军队却有20多万。显然,不可能派几支部队去骚扰魏国的首都洛阳。所以诸葛亮必须虚张声势,派兵进攻。蜀国北伐也会消耗大量物资,但相对来说,魏国的损失更大。因为诸葛亮有主动优势,准备充分;而曹魏仓促应战,军事后勤难以妥当,势必形成浪费;而且诸葛亮善于把战场移到魏国的地盘上,经常利用魏国的物资和人员攻击魏国。诸葛亮北伐大都分兵不久,蜀汉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准备,能够承受;郭玮又烦又累;甚至因为不堪其扰,于公元230年主动伐蜀(但因暴雨等因素未果)。可见诸葛亮的扰敌战术是有积极意义的。
诸葛亮北伐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比较成功的:一是表明了汉朝正统接班人的立场,既鼓舞了民心,又巩固了吴蜀联盟,共同袭扰魏国;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维持三国分离,延缓蜀汉灭亡的目的。二是逐渐蚕食对方,营造有利局面。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蚕食的方式与魏争夺凉州,不仅夺取了土地和资源,而且树立了蜀汉军队在当地的威信,赢得了当地的民心。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有句话叫“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第三,诸葛亮北伐失利,往往只是粮草不济所致。不仅不是败仗,而且是局部的胜利:第一次去岐山,赵子龙打败了五位骁勇的将军韩德父子,智取了安定、天水、南安三郡,远近诸郡都投降了风;还打败了曹真和郭淮(邴巍失守十余里,魏将有不少死人),大大击溃了西羌兵,对曹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后来因马谡误用,街亭失陷,进退维谷;退敌计划原来是“空城计”,全军撤退。第二,岐山虽被赵昊陈仓所阻,却被曹真所败;退兵,打算伐新美乐股份公司。第三次出祁山,攻陈仓,破漳河,夺关,取尹平、武都,败司马懿。“有数不清的乐器和马匹。”(后来由于张保生病,诸葛亮生病,主动退出);四下祁山,村被劫,曹真败,仲达败。“邴巍十人受伤,六十七人受伤”。后来因为司马懿的异己之计,被迫退兵。然而他神不知鬼不觉地撤退了,让司马懿毫无胜算。第五次出祁山,孙立大败,到处是雍、梁士兵的尸体,血流成河;胜利之际,李严谎报军情,诸葛亮领兵回朝;退兵的时候,还是很容易安定下来的。
六出祁山,差一点成功。那时,上面的山谷被烧毁了。要不是下雨,诸葛亮的宿敌司马懿父子早就化为灰烬了(因为诸葛亮病死了)。后来诸葛亮已经死了,司马懿也吓出来了。对了,被叛军魏延算计了。由此可见,诸葛亮六次离开祁山,除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因为战败(前者失守街亭,后者未能如愿),其余四次都是大胜而退。第四,诸葛亮在北伐中也为打败曹魏创造了基础条件:他通过武器装备的技术革新,部分弥补了兵力不足。比如我们制作了十发弩,使之成为威力强大的远程武器,并积极使用火炮,充分发挥火炮的威力(平南之乱,火烧上面的山谷)。他还仔细研究了后勤保障,部分弥补了粮草不可持续的担忧。比如,他不仅在魏朝通过收割麦田就地养粮,以缩短运输线,保证供应;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军粮保证率;并在汉中黄沙和前线敌场,建立粮仓,以利于长期作战。如果诸葛亮没有病死,这种方法的效果是无法估量的。
第四,诸葛亮北伐也是无奈的选择。一是因为他感恩于抛开三顾茅庐的恩情,感恩于白蒂对遗孤们的信任之情,也怀揣着“汉贼相争,王业不偏”、“复兴汉室,重返故都”的使命(《前师》)。二是因为当时“天下三分,魏有八分,吴蜀各保一州”(《三国志·柳叶传》引裴),当时魏国的土地是蜀的四倍,人口是蜀的五倍;蜀汉只有益州一隅,人口不足百万,“益州尽”,“今秋也危”。和平竞争只能等死。与其等死,不如攻守(“不斩贼,王业必死,但等死,何不斩之?”《后模》)。第三,夷陵之战后不久,蜀人才凋零,后继无人,出现了“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危险局面。诸葛亮看到了这种潜在的危险,于是在《后例》中说:“我中期去汉中,却损失了赵云、杨群、马玉、阎志、李丁、白首、、邓通、屈长屯等七十余人。”他还说:“这都是几十年内整顿出来的四方精英,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如果是复数年,就要花三分之二。”曹魏地处中原,人才辈出,不愁断层。比如司马懿不在诸葛亮之下;郭淮、司马懿、司马昭、钟会、邓艾等。都和蜀汉末年的之魂姜维一样有才华(这可能是诸葛亮《六下祁山》最大的难点)。第四是树立威信,凝聚蜀汉人心。没有北伐,人们的正统观念会逐渐淡化为零,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会越来越弱。
第五,诸葛亮北伐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中国古代战争的一个特点就是战略格局的变化往往在于一场重要战役的胜负,比如前秦东晋之战。当时,秦王苻坚先后消灭了、戴、等割据国家,统一了黄河流域。公元373年,东晋攻下梁(今陕西汉中)、伊(今四川成都),势力扩展到长江、汉水上游,很可能称霸天下。公元383年8月,苻坚率领90万大军南下灭金,结果大败。北方的暂时统一也瓦解了。曹苑和官渡之战也是如此。当时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游、冀、青、河等黄河以北诸郡,处于可攻可退的有利位置。曹操虽然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周、豫、徐等县,却把汉献帝带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曹操只有数万兵马,地理位置易攻难守,后方很不稳定。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至今仍是曹操的敌人。整个作战形势对袁有利,对曹不利。但官渡一战,大败,袁、曹共同瓜分北方的局面彻底改变,曹操迅速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就更不用说了,战前曹操统一天下仿佛就是一套;战后,这三个国家被分隔了几十年。可见胜败是兵家常事,战略格局的变化往往是由一些“共同事件”决定的。所以,灭魏虽难,但以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灭魏也不是不可能。
总之,诸葛亮的“六下祁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鲁莽之举,也不是“好战”,更不是自取灭亡,而是他在隆中对自己的战略思想遭受致命打击后的无奈而正确的选择,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这种袭扰敌人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战略。当然,他的这种战略思想,不是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能继承的。比如姜维入主中原九年也打不赢。原因有四。第一,姜维本是魏人,在蜀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如果他输了,每个人都会攻击他,但如果他赢了,他会被怀疑。二是姜维没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诸葛亮把战场移到对方的地盘去打,大部分以局部胜利而归;第三,姜维遇到了一个很强的对手。第一个是司马昭兄弟;然后是邓艾和钟会。因此,诸葛亮在北伐中实施扰敌的战略构想是成功的,而姜维不可能达到目的。
宋辽金夏也有战争,包括中越历史上争议最大的战争:宋越宁之战。宋岳宁战争是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黎朝在Xi宁年间的一场战争。到目前为止,这场战争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名称。
李俊在宋朝的横冲直撞震惊了宋朝。早在熙宁八年(1075)5438+02年6月,北宋就发布了《讨趾令》,设立了安南道行营总经理马步、赵建、太监李显冲和副总经理严大冲。同时,刘一和沈琦也被开除了。沈琦被控“假传机密,被朝廷要缴国家”;刘一被指“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麻烦”,这让她的脚趾“从恐惧变成了害怕”。宋朝调动北方皇军,就地征兵,但此时赵建和李习安不和,宋朝军队行动迟缓。。
熙宁九年(1076)2月2日,由于王安石的干预,李习安被罢免。根据赵建的建议,郭逵为大使,赵建为副大使。宋军进入了广西。打破雍国后,李俊想在广西发展。当他听说宋军来了,他开始撤退。郭逵、分兵追还秦琏。公元5438+00年6月,攻破广元州(今越国广元),投降了卫戍司令刘。宋军由海路齐头并进,但直到5438+00年6月才大规模进入李朝版图。宋军来到李珏山口,李俊站成大象阵阻止进攻。宋军用强弩猛击,并用长刀割断了树干。大象害怕了,跑了回来。相反,李俊受伤了,李俊被打败了。宋军乘胜撤出朗县和门州(这两个地方现在都在西北)。占城、镇赉对李王朝的制约
根据张的提议,熙宁八年18年二月,熙宁九年二月,宋朝派遣使臣占领城池和镇拉,谋求对李朝的合击。占城也表示“愿以兵助贼”。宋朝时,占城在攻打交趾时,曾“派七千范炳兵去夺贼路”。但对占城、镇赉的牵制并没有对战局产生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