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对立历史观的表现及根源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积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规律性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交往的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第一,以前的历史理论至多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这些动机产生的原因,没有触及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只是没有解释人民的活动。”
2.1.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既斗争又同一,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或把矛盾的相对同一与绝对斗争结合起来,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的发展有各自的推动作用。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矛盾双方是彼此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彼此的发展使自己发展;矛盾双方互相牵制,可以互相借鉴有利因素来发展;矛盾的双方是互相联系的,可以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而发展。
(2)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进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的转变,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只有在二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三、正确使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这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规律,这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探索历史发展的根源提供了一把钥匙。
其次,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合我国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和环节。所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关注我们现阶段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