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现实意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
这个定义极其重要。解决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范围的讨论,但没有完全获得知识的问题。
自1949以来,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划界问题一直存在分歧。
范文澜、刘大年一直主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应称为中国近代史,建国后的历史应称为中国近代史。
但更多的学者坚持以1919为界,把前面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后面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
这种划分在五六十年代有一定的道理,但其最明显的缺点是割裂了一个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997年,胡绳在祝贺近代史研究百年之际,明确提出1840-1949的历史应称为中国近代史,建国后的历史应称为中国近代史。
我个人在2006年发表了一篇长文,论证了把1949作为中国近代史下限的必要性。
这篇文章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但是不同的意见仍然存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明确分期,不仅有助于中国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有一个正确的概念,也有助于中国近现代史学者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可能会成为中国近代史领域的主流知识。
中国近代史的这种分类,对于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历史性质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对中国近代史不同历史时期的主题进行了界定。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为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人民通过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换句话说,通过反帝反封建赢得民族独立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中国近代史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其贫穷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可以说,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
要知道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题材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很重要。
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有了认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基础,大学生就有了认识中国近代史上人民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和社会主义的基础。
第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正确阐述了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照顾了历史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典范。
学术界有一些著作,主张中国近代史就是近代史,要用所谓的近代史观来代替革命史观。
教科书不采纳这种观点。
这符合十五大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从历史观的角度看,单纯的革命史观和单纯的近代史观都不是学习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正确历史观。
只有唯物史观才是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正确历史观。
所以这本教材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很有帮助。
第四,通过正确的历史分析,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基本问题,说明了探索中的步履蹒跚和探索中取得的非凡成就。
通过这种历史分析,可以加强大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认识,对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的认识,对中国领导的正确性的认识。也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
这一认识对于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合格人才极其重要。
总之,这本历史教科书,通过坚持不懈的教学努力,一定会对培养我国未来人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对中学历史教材,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对消除一些干扰和杂音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