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枯水期洞庭湖水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
三峡水库修建前和修建过程中,对三峡水库运行后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论证,包括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变化及其生态问题。
1)蔡树明等人[4]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流量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枯水期,水量会比过去增加,洞庭湖水位也会相应升高。表4-12显示了三峡水库流量增加与洞庭湖枯水期水位上升的关系,可见增加幅度相当可观。这将影响地表水向河流的排放和湖区地下水位的上升,加剧土壤潜育化程度,受潜育化威胁的土壤将从水库运行前的20.94万km2增加到42.6万km2。
2)蒲等人[5]发现三峡水库每年6 ~ 4月泄流量增大。蓄水到1.75 m时,城陵矶河外水位6月份上升0.75m,2月1.65,0.87m,3月0.87m,地下水位也上升。据预测,水库运行20年内,枯水期洞庭湖口长江水位将上升2米左右,相当于在洞庭湖口建了一座高约2米的大坝,必然导致枯水期水位上涨、湖面扩大,从而引发土壤潜势、沼泽等生态问题。
表4-12枯水期流量增加使洞庭湖水位升高。
3)向万盛[6]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洪湖新滩口长江水位在6 ~ 4月份比运行前分别升高了0.87 m、65,438+0.59 m、0.82 m和0.62 m,并指出枯水期长江水位升高必然影响农田排水,导致地下水位升高,从而增加土壤潜在肥力。
4)谭培伦的文章[7]指出,三峡水库投入运行后,长江流量由多年平均天然流量1.85万m3/s显著下降至1.08万m3/s,1.06、438+0.02月天然流量基本持平。因此,在枯水期,长江流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洞庭湖水位和地下水位的抬高。
5)聂等人[8]在《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的“成果总结”中指出,三峡水库运用后,5438年6月+2月至次年5438年6月+3月,水库加大下泄流量,低洼滩地和沼泽地提前被淹,影响了候鸟的食物来源;同时阻碍了垄田特别是低洼田的自然排水,使地表水聚集,地下水位上升,加剧了孵化和沼泽化。
6)朱翔[9]认为三峡水库投入运行后,5438年6月+10月洞庭湖湖水将减少30% ~ 44%,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扩大农业滩地面积。5438年6月至4月枯水期,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洞庭湖水位高于运行前,淹没沼泽加重,给陆地带来不利影响。
7)钟【10】根据三峡水库调度,每年下泄由1增加至4月,下泄水量较自然情况增加1000 ~ 4000m3/s,从而增加东洞庭湖、南洞庭湖水量6 ~ 7亿m3,导致湘阴、汉寿、南县地下水位上升。
8)2002年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分别完成的《长江中游主要洪涝灾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11]和[12],均认为三峡水库投入运行后,洞庭湖水量增加,枯水期水位上升,土壤潜育等生态问题更加严重。
9)詹等[13]根据三峡水库调度方案,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三峡水库运用后对城陵矶水位的影响(表4-13)。总的来说,枯水期水位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即便如此,仍有观点指出,三峡水库运行将抬高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可能对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建议尽快开展此项研究。
表4-13三峡水库对城陵矶水位的影响
10)皮[14]根据三峡水库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项目领导小组论证资料指出,三峡水库运用后,荆江地区长江水位将升高1.0 ~ 1.5m,洞庭湖水位将升高0.153 ~ 6553。
以上引文只是论点的一部分,从查阅的材料看没有与上述论点相反的理解。
2.三峡水库运行后2003-2006年的观测数据表明,论证结论与实际不符。
从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到现在,所有观测数据显示,枯水期洞庭湖水位和地下水位都有所下降。
(1)洞庭湖水位
湖南省水利厅2006年提供的月平均水位特征值表[15]中,城陵矶枯水期水位见表4-14。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运行后,城陵矶枯水期水位没有上升,反而比运行前下降了0.50米。
表4-14三峡水库枯水期运用前后城陵矶水位变化
(2)洞庭湖的地下水位
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站在岳阳市洞庭湖湖床上设置了地下水位观测井,观测时间为每月6次,分别在5,10,15,20,25,30(或29)天。东洞庭湖五口观测井运行前后三峡水库平均观测数据见表4-6。表明运营后均有所下降,最低下降0.56m,最高下降1.99m,平均下降1.21m,降幅较大。
(3)洪湖地下水位
国家环保总局在湖北洪湖设立了“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网小岗生态环境实验站”,也观测了地下水位。观测结果发表在国家环保总局《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公报》上,2005年6月3日公布了2001至2004年5个小港口观测井的地下水位数据(表4-16)。从所列数据来看,除一口井(E井)外,其余四口井在三峡水库运行后地下水位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较大。
(4)鸟类的变化
由东洞庭湖湿地管理局牵头,林业部等单位组织的洞庭湖区越冬水禽调查如下:
表4-15三峡水库运用前后洞庭湖观测井枯水期平均水位(2002 ~ 2006年)
表4-16洪湖小港2001至2004年地下水位平均值
2002年底2003年初枯水期水禽超过30万只[16];
2003年末2004年初枯水期,水鸟1345438+00000只[16];
2004年底2005年初水禽11.01万只[17];
仅东洞庭湖在2005年底和2006年初的枯水期进行了调查,由此估算出洞庭湖区枯水期的水鸟数量约为65438+万只。
以上信息充分说明,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湿地越冬水鸟大量减少,其原因在东洞庭湖湿地管理局副局长蒋勇撰写的调查总结报告中有所分析。认为“与过去(三峡水库运用前)相比,洞庭湖水位受三峡水库1.35m蓄水和干旱影响,湖区水体原有的稳定波动规律被完全打破,湖中能蓄水的坝堰蓄水能力明显减弱。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洞庭湖水禽承载量正在急剧下降,达到50%”;进一步指出鸟类减少的原因:“一是水位变化太大。2004年冬天,水位迅速下降,大量海滩干涸。随后,海滩因持续雨雪被淹,水位上涨,鸟类栖息地规则被打破;二是大量杨树改变了湿地类型,造成鸟类栖息地丧失”[17]。
上述四个方面的观测和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准确可靠,说明三峡水库运用后,洞庭湖和江汉(洪湖)地区的水位和地下水位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足以证明原来的论证结果是不正确的。
3.枯水期水位下降的原因分析
三峡水库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工程。在建设之前,所有的论证工作都是非常严谨的,是有科学依据的。至于论证结果与客观现实的出入,那是必然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变化的论证结果与客观实际完全相反。因此,应该仔细研究其原因。在作者看来,主要原因是水库运行后由于发电和航运的需要,大坝流量高于运行前的自然流量,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长江水位会抬高,洞庭湖水位也会抬高。但是,增加的流量能对长江和洞庭湖起到多大的作用,却被忽略了。现在看来,增加的流量并不能提升长江尤其是洞庭湖的水位,原因有三。
1)5438+00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坝下长江水量减少40%左右,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长江水位快速下降。比如湖南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2003年、2004年、2005年城陵矶水位为165438。二是城陵矶水位迅速下降,洞庭湖水也迅速流入长江。东洞庭湖湿地管理局工作人员反映,只要三峡水库蓄水,洞庭湖水位就迅速下降,因此洞庭湖水量也“流失”了不少。未来水库加大的下泄量,是建立在长江和洞庭湖水资源严重“流失”的基础上的。观测数据显示,增加的流量只能弥补相当干旱季节长江水量的“损失”。
2)三峡水库运行后,城陵矶枯水期水位低于运行前,说明增加枯水期流量不足以弥补长江的“损失”。
3)枯水期,长江水位低于三个入海口的水位,三条支流已经断流,即使在11、12、1这三个水库流量增大的月份也是如此。在此期间,笔者走访了华容河(图4-4)、藕池河(图4-5)、湖渡河(图4-6)、松滋河(图4-7),都是断流的,充分说明坝下增加的流量根本不可能进入洞庭湖,洞庭湖水位也肯定不会增加。
除了以上三点,这些年的干旱以及长江以外流入洞庭湖的河流,中上游大修水库的截水也是重要原因。
4.三峡水库运行枯水期洞庭湖水位下降对生态的影响不容忽视。
1)三峡水库运行对洞庭湖枯水期水位的影响由论证变为实际下降,这与对洞庭湖环境的认识形成了巨大反差。水位上升是洞庭湖研究者的原始知识,而水位下降现在还不太了解,所以即使三峡水库运行后公布的调查报告没有提到[18],也不认可。
2)长期以来,洞庭湖的问题总是以水、沙为灾,治理也是以此为依据,缺水基本不考虑,自然没有治理。
3)三峡水库的运行是解决洞庭水沙灾害的重要措施,其巨大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这也使得旱季缺水。洞庭湖枯水期缺水是一个新问题,一系列生态问题应该是三峡水库运行引起的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农业地质环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