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华夷之辨

宋亡后,“华夷之辨”的标准,从血缘、礼制宗法文化阶段,发展到单纯的文化标准或地理标准阶段,更加强调“夷人进于中国,谓之中国”,“夷人进于中国,谓之中国”。实际情况是,先秦以后,以文化因素为主导,以血缘和地域为衡量标准的“华夷之辨”的观点,一般只是在中国面临严重威胁,即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才略微占主导地位,而这主要是为了保护中华文明和尊严。

女真族统治下出生的郝静提出“今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为中国之主”(《宋怀约书》卷三十七)。

郝静卷十九《论传国玺》:汉亡之时,天地无义,天下无全才。到了晋朝,...引起了一场夷狄之战,但汉室遗风尽,华夏亡,华夏亡。中国人以后有必要好好治理吗?圣人有言:‘入中国,则在中国’。善良的话,也可以借鉴。为什么在中国?郝静以“中国之主”的身份打破了种族界限,为义帝统治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郝静被任命为大蒙古国驻南宋大使,敦促南宋统治者承认大蒙古国“中国之主”的合法地位,并与之“信任、重修旧好”。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他提出了“今之士可以用,惟能行中国之道,则为中国之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