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公园的历史演变

园址原是观海山至青岛湾的天然沟壑,北高南低。北部曾经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村子,村名叫“大村”。德国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绿地名为“铁梨花子街心花园”,是青岛早期的公园之一,占地约8000平方米。在第一次日本占领期间,它被改名为“大村公园”。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改名为“第六公园”。因为遍地都是玫瑰,花开繁茂,人们称之为“大花沟”。20世纪30-40年代,满是沟渠的平地变成了垃圾场,与1945之前的路面持平。种植了悬铃木、银杏、绿柏树和花灌木,它被简单地修复成了一个公园。建国前就荒废了。

建国后,调整了个别植物品种,种植了雪松、樱花、紫薇等花木。搭建一个大面积的玫瑰花坛,周围种上大叶黄杨围栏。更新儿童活动区的秋千、滑梯、沙坑,叫安徽路花园。

“文革”期间,绿地遭到破坏。70年代,公园南部成为集邮爱好者的聚集地,有卖古钱币的摊位。到了1980年代中期,在悬铃木下和雪松林中,这里成了老年人打扑克和下棋的地方。90年代初,房产交易的人群占据了花园的半壁江山;中期变成了自发形成的农贸市场,卖菜的摊位、小百货、卖小吃的油条占据了整个花园和马路边。践踏绿地,乱倒污水,停车失控。之后,市南区政府组织力量对该园进行清理整顿和恢复。

1999年,市南区政府投资10000000元进行改造。由于地理位置复杂,有公交始发站、医院、学校、幼儿园,还有临街的餐馆小吃店和大量居民楼,交通繁忙,人流拥挤。根据目前的环境,它被麦思建筑师有限公司设计为一个绿树成荫的水景和人文景观公园。市南区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建设。同年建成开放,命名为“老舍公园”。

公园景观

公园以水景为主,由六个小景点组成。喷泉、泉水、溢流、瀑布、小瀑布、瀑布沿着地形由北向南奔流入海。所有的供水系统都覆盖着黑色大理石。公园北面东西向搭建透明脚手架,方砖叠钢梁木桁架,深红色地砖地面,南面连接多级宽石阶,与小喷泉、小广场形成A区。

B区是流动的泉水,西侧大理石地面是观光休闲的活动场所。公园东侧的地面上有一个水泵房,顶部平台造型独特,供游客活动。

C区由六组台阶和七层叠水组成,与雪松构成休闲区。南端正中有老舍夫人胡介卿题写的“老舍公园”铜牌。

D区位于路南,有阶梯式多个低喷泉。西侧空地种植雪松、白皮松、悬铃木,构成树阵活动区。

E区是多类型的低喷泉,里面设置了几组台阶供小朋友玩耍。西半部水泵房墙面为浅红色大理石,上部彩色小方砖露台配有铝合金围栏。中央平台东侧有11花岗岩长石槽,槽内种植草坪,槽顶可供游客休息。平台南端由下泵房抽水,形成瀑布,汇聚于静水池。消力池位于F区西侧,中间为方形砖垛钢梁桁架的南北脚手架,东侧为狭长地带,荷兰砖露台,沿悬铃木内侧摆放几套铸铁花架木椅,形成一个安静的休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