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皮影戏制作
皮影戏本来是用厚纸雕刻的,但使用时间长了,发现厚纸作品容易破损,于是改用牛皮、羊皮、驴皮。随着长期的使用,发现驴皮比其他原料更耐磨、防霉、易上色、不变形。所以在清代中后期,皮影戏的作品多以驴皮为材料,经过雕刻、上色、熨烫、连接等工序完成。从此,人们习惯称皮影戏为“驴皮影戏”。而一部电影作品的诞生,需要创作或复制一部歌本,然后根据歌本的内容进行加工。工序第一步是剥皮:先将皮革泡软,磨平,刮去皮毛,打磨均匀,对着太阳呈半透明状,然后晾干。
工艺二:画稿:用锋利的工具在皮革表面画出所需的人物轮廓和其他图形。
第三个操作:把皮铺在木板上,用切肉刀刻出来。
第四步染色:雕刻后对皮革进行染色。在过去,朱砂、黄丹、氯化汞和一些植物被用作主要染料。
工艺五:组装:裁剪染色后,用重物压平,用麻线缝好接头。
于是,一出生动、传神、神韵的皮影戏,在能工巧匠的手中,成了一种生命的灵气在舞动。上述皮影戏制作工艺属于四川皮影戏制作工艺。各地皮影戏的制作手法基本相同,互相借鉴。但各地取材不同,牛皮、羊皮、驴皮成为各地区制作皮影戏的主要原料。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人们探索出了“推皮触刀”、“切边”、“烫货”等几种高科技技术。为皮影戏中的人物和动物向精致细腻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皮影戏的制作看似简单,其实对技术水平要求非常严格。
从齐齐哈尔驴皮影戏唯一的传承人贾加来看,只保留了皮影戏的作品、歌本和道具,某种程度上还缺少真正能让皮影戏动起来的“掌签”绝技,这是非常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