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歌舞的表演形式

歌舞的主要表演乐器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棍,人称“英文歌槌”。“英文歌槌”的长度一般是1.2英尺到1.8英尺。一般女性用的比男性短,是1.2英尺。苏平说,“英文歌mallet”的打法,根据槌花运动的不同,有直槌和横槌两种。歌舞的队形一般是两列,数量相同,有助于保持队伍整齐。同时,这两支队伍可以随时变换成各种对称或不对称的阵型。

唱歌和跳舞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一般分为三类——慢板英文歌、中板英文歌、快板英文歌。

按照舞蹈节奏,歌舞方面主要有三大家族,分别是慢板英文歌,中板英文歌,快板英文歌。慢板英文歌节奏缓慢,具有古典宫廷风格的特点,如海门镇的湖畔英文歌队,绵城的屏东、丰东、尚锋、丰南、丰北、大南等地的英文歌队。如果是在中板,它的打击乐法就简单一点,体现了“劲”和“势”的艺术美,更加潇洒。典型的例子就是金普的排版英文歌团队。快板比另外两个更快更勇敢,鼓点紧凑,动作跌宕起伏,气氛热烈。

在这三类中,快板英文歌有独特的槌法运用,一般分为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

表演英文歌的选手服装都是按照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鼓点有的扮成宋江,有的扮成梁山好汉。一般来说,领舞者为左面的黑胡子秦明或jy,右面的红胡子关胜,二槌林冲,三槌卢、。

由于快板英文歌曲节奏快、训练强度大,目前在潮汕地区,南山武术学校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实质性的困难,其英姿飒爽、勇武精神难以展现昔日风光。目前,快板鹦哥武校在潮阳通榆草尾村由鹦哥团队发展得很好。草尾英文歌团队的主要发展优势是突破英文歌发展缺乏人才和资金的困境。团队以神社为发展依托,每年农历2月18日、9日欢迎天女、圣母院(即海峡两岸沿海居民崇敬的妈祖莫林娘)进村游行,组织中青年培训英文歌曲节目,定期演出一至两次,既团结了全村,又使年轻人得到锻炼,提高了素质。

草尾英文歌以勇猛、行动迅速、气势凶猛著称,在潮汕英文歌中独树一帜。这主要是由于草尾鹦哥作为一项具有潮汕特色的文学活动,在草尾村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几乎所有的曹魏男人都是从小学唱歌跳舞的,大家都懂唱歌跳舞。而且组织方式灵活,号召力强。资金主要通过神社活动筹集,并得到当地乡镇领导的积极支持。因此,发展势头良好,蒸蒸日上,成为潮汕鹦哥队中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艺队伍,也成为潮汕歌舞快板文化的活素材。过去在潮汕地区,尤其是潮阳农村,一到农事活动,为了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就会有载歌载舞的表演;春节期间,歌舞也是秋收后庆祝胜利或祭祀民俗的保留节目。歌舞已经从一种祈求上帝保佑的仪式变成了一种庆祝喜事的仪式。苏平说: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唱歌跳舞的场合越来越多。在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元旦、欢迎外宾或在学校剪彩时,每个人都可以欣赏到歌舞表演。从以前祈求神灵保佑的仪式,变成了今天庆祝喜事的仪式。

朝阳歌舞是汉族民间舞蹈。它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原来有108舞者,展现了梁山泊英雄在化妆中扮演大明府的故事。

歌舞分前棚和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持一根长约1.4英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棍。伴随着锣鼓声、海螺声、喊声,两根棍子碰撞翻身,边走边舞。后棚有72人,扮成各种杂耍,敲锣打鼓伴奏,有的还加了涂鸦或武术表演。队列变化有***18集如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共驱、粉蝶采花、骄傲如孔雀等。棍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敲、背敲等。脸书可以分为纹身和武术。节奏可分为快板、中板、慢板。朝阳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特色。以其雄浑、豪放、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一种雄壮、威武、刚强、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朝阳歌舞是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汉族舞蹈艺术之花,以其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醇厚的乡土气息享誉海内外。普宁鹦哥有大约400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人们在劳动后练习武术(学习拳头)的兴趣,以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然后在练武的基础上,根据宋代梁山伯英雄攻打大明府的故事,创作演唱英文歌曲,代代相传,发展成为南方汉族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清朝乾隆年间,歌舞是一个人在枯塘创造的,并向百姓宣讲。清朝咸丰年间,铁山的徐亚梅和大长隆的陈娘康以歌咏英雄的名义练武,为义师复兴做准备,他们也是较早的普宁鹦哥的著名传人。

普宁鹦哥有三种风格:一、它的基本动作是持棍与肩同高,把棍扣在胸前,手臂水平,马步略看,用侧步前进。这以流沙周边的南山、新滩村为代表。二、把棍扣在胸前,臂腿高抬,单跳,丁字马,精力充沛,力量大,提棍灵活。这种类型以夏佳占陇的土坑、仙寮和下村为代表。三是以燎原之势的泥沟鹦哥和大坝白坑村为代表。其基本动作是向下扣棍,自下而上抬臂,单独踢腿,矫健轻盈,充满舞蹈感。此外,还有一首独特的干塘英文歌。这支队伍的基本动作分为两类:跳舞和打斗。它的特点是打四下,这是一个格斗动作,动作缓慢。每一个舞步都要按照拳击的步法来做,要有站姿。

英语歌曲已成为普宁汉族流行的民间舞蹈艺术。普宁人口200万,422个乡镇,基本村。

村里有英文歌队,160实力强,水平高。最突出的有:流沙中的南山、燎原镇的泥沟鹦哥、夏佳镇的土坑、仙寮、占陇镇的干塘、南靖镇的龙华、梅林镇的中心村、云罗镇的云罗等只有泥沟村可以同时组织6支英文歌曲队。近年来,各地出现了许多女子英语歌唱队和青年英语歌唱队,增添了无限趣味。每逢节日和喜庆的日子,每个村子里都少不了英文歌。英语歌曲和鼓声响彻城乡。英文歌所到之处,村民们听到声音,扶老携幼,人山人海。整齐的步伐声、棍棒声、锣鼓声、吆喝声把人推向高潮。

普宁优秀英文歌曲首推泥沟、南山、仙寮、土坑等村。他们的表演都是最好的,而且各自都有一定的艺术造诣。1951年,仙寮村老艺术家罗冰池(已故)、陈炳坤代表广东行署赴武汉参加中南民间文艺汇演。第二年,他们与村里的陈振芬和陈娘和在广州演出。1953从土坑和南山两支英文歌曲队中选拔出4名精英,分别是土坑的陈永利(已故)、南山的陈彩斗(已故)、陈瑞鹏,组成8人小组代表广东省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艺术展演。

1958年,在专家的指导下,将《南山鹦哥》编成《大补大明府》(即今天八人表演的这套)。歌舞交替使用集体舞、四人舞、二人转等形式,用潮州话歌曲演唱,集讲故事、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1958获得汕头特区业余身份。并入选参加1959中南美展,好评如潮。

普宁鹦哥突出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关注,赢得了北方安塞腰鼓、南方普宁鹦哥的美誉,普宁也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4.朝阳棉城、屏东的三四槌,也叫“醉槌”。这种打法只有一两组动作,速度较慢,是英文歌曲中另一种节奏的代表。在整个动作中,动作之间的衔接过程短,静态造型时间长(但有棍花旋转),动态的有冲击和单投槌,金鸡切槌独立,全蹲和跪地。力量短小,动静对比分明,舞者有一定的内功控制。这种团队仅限于潮汕英文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