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D——国内专利之痛
VCD是20世纪末中国在消费电子领域领先的唯一机会,而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人在这一领域创造并形成产业。但当时万燕集团的掌门人、VCD机的研发者蒋万猛先生却犯了一个令他后悔终生的致命错误:他居然认为当时申请专利毫无意义,以至于万燕推出的第一批1000台VCD机几乎被国内外家电企业买走作为样机,成为解剖的对象。
随后,索尼、松下、飞利浦等国外制造巨头纷纷加紧对VCD机的研究,推出新的专利技术,刷新VCD的技术标准。导致包括万燕集团在内的国内家电企业不得不向这些国外巨头支付巨额专利费来生产VCD。之后的七八年,这些专利费在国内市场累计高达数百亿。
短短三四年,拥有这一领先技术的万艳终于淹没在激烈的同行业竞争中。而VCD行业,随着进入者的增加,产品利润不断被摊薄。最后,这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行业在低价竞争中奄奄一息,被DVD蚕食殆尽。
世界上第一台VCD影碟机是由中国人蒋万猛先生发明的,诞生于安徽万燕公司。
事情发生在1992。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美国公司C-CUBE(高柏)曾经展示了一种图像解压缩技术。在它的启发下,时任安徽冠带集团总经理的蒋万猛先生敏锐地意识到,MPEG技术可以将图像和声音存储在一张相对较小的光盘中,这意味着可以创造出一种廉价的视听产品,供普通人在家中使用。于是在1993投入了57万开发了一款物美价廉的VCD(价格相对于同期的录像机很有优势)。同年65438+2月,与美籍华人孙(时任斯高柏公司董事长)* * *共同出资17万美元成立万延公司,并各取蒋万猛、孙两人姓名中的一个作为公司名称:安徽万延电子系统有限公司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VCD真正的核心技术:万言公司委托C-CUBE开发的解码芯片技术,却牢牢掌握在C-CUBE C-cube微系统公司手中。这为国内VCD乱象埋下了崩溃的种子。
在1993安徽省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的VCD可行性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
于是,蒋万猛进行了一系列市场调查,得到了一系列数字:1993年中国,组合音响销量为654.38+0.42万台,录像机销量为654.38+0.7万台,LD播放机销量为654.38+0万台,CD播放机销量为654.38+0.6万台。当时LD碟片的价格是四五百元,而VCD碟片的价格只有10%左右。因此可以预测,VCD机的年销量将达到200万台左右。
中国的人直到1994年底才知道VCD。这一年,万艳生产了成千上万台VCD机。不仅如此,蒋万猛还想开发光盘,但他不能让普通人买到没有子弹的枪。为此,他从11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发行了97种卡拉ok碟片。在最初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万燕”投入了一切,创造了市场,树立了名牌,形成了一套成型技术,称霸VCD界。
可以说,万艳的创业是成功和辉煌的。然而,万艳也为自己酿造了一杯苦酒。让蒋万猛感到难过的是,万艳推出的第一批65438+万台VCD机,几乎都被国内外家电企业买走做样机,成为解剖的对象。
从65438年到0994年,万艳开始大规模生产VCD,但在初期,VCD因为片源不配套,在市场发展中长期停滞不前。
万燕面临的问题是软件和硬件要一起发展。万燕投入16万美元研发,2000万元广告费。中国的人直到654.38+0994年底才知道VCD。这一年,万燕生产了数万张vcd,但只卖出了2万张。由于前期投入过多,早期产品成本高达每套360美元,外加广告费用。市场上每张VCD卖四五千元,但基本无利可图。不仅如此,万艳还想开发光盘。为此,万艳从11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推出97种卡拉ok光盘。
投入了上亿的R&D资金,研发了产品,却没有及时申请专利,垄断技术。其他厂商可以用很小的成本获得一整套成熟的生产技术。
在之前的产品成本中,万燕公司亏损较大;下一次失败是1994年花了2000万做广告。
直到1995年。DVD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在盗版DVD大量出现之前,DVD的市场容量非常有限。再多的广告费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广告是一种需要持续投资的商业活动。一旦中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告就会变得无效。
如果2000万的广告预算拖到1995年下半年,可能会让万燕公司起死回生。
万艳前期投入了上亿的研究经费和2000万的广告费。迄今为止,出售给台湾的DVD播放机不超过2万台。即使每台DVD播放机的价格高达4000元,万艳也难以收回成本,更不用说利润了。
万艳的资金是脱节的!
万言公司在DVD市场启动的前一天晚上花光了所有的钱,陷入了生存危机。
万艳想要东山再起,只有继续融资扩大产能,而在1995年和1996年DVD市场突然爆发的时候,她趁机大规模抢占市场。
万艳会成功筹集资金吗?显然不是,否则万燕也不会是一个被遗忘的品牌。
在盗版DVD大量出现之前,DVD播放机惨淡的市场和万艳惨淡的管理已经让投资者失去了信心。最重要的一点是,DVD播放机全套生产技术的引进,连一百万都不需要,而万燕的投入,却要分摊万燕公司前期研发投入的上亿元成本。哪个投资人会傻到做这个生意?
从1996到1997,中国的VCD市场每年增长数倍。从1995的60万台到1996的600多万台,1997的销量达到了10万台。短短五年间,VCD影碟机累计销量达到5000万台,催生了爱朵、BBK、新科等国内知名品牌。但万燕在这个行业从先行者变成了先烈,市场份额从100%下降到2%。这一年,万燕被同省的美菱集团重组,成为美菱万燕公司。
“万艳”让中国人知道了VCD,但知道市场秘密的是广东人。这个时候,深谙市场奥妙的广东人正好把握住了这个机会。由于VCD组装技术要求低,生产许可证没有限制,加上市场已经开放,广东又是零配件和水货的聚集地,几个因素凑在一起,VCD组装厂在珠三角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床板工厂”开始遍布大街小巷。一个人一天能组装10和20台,一家老小一天能装几十台。市场相当火爆。
在中国,没有一种家用电器像VCD那样轰轰烈烈地席卷全国。“万言”从市场上没落后,VCD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据有关统计,中国最多时有65,438+0,000多家VCD企业。整个VCD行业瞬息万变,其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高昂的价格走势、跌宕起伏的市场命运让人过目不忘。
待续...
VCD在中国的发展
本文综合了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