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迪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揭秘他与京杭大运河的恩怨。
历史上的杨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杨迪皇帝杨光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在大多数的历史记载和影视剧中的描述中,杨光是一个放荡的富二代,是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杀兄奸母,伤害忠义,挥霍浪费,荒淫好色,滥用人民权力...在后人眼中,杨迪是“天下第一荒淫皇帝”,这一评价几乎成了千百年来的定论。
人们过去称杨光为杨迪皇帝。事实上,“杨光”是谥号,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杨光被杀时加上的。意为“内善外乱”,意为“被贬”、“为恶”。“Xi”这个词不是一个好词。周树·施法说:“当你去参加仪式时,人们会说Xi;当你擅长仪式时,你会说Xi;当你擅长内政的时候,你会说Xi。”把这个词用在杨光身上,就等于评价他的淫荡、粗鲁、奸诈和压迫人民。
在封建专制时代,有一种舆论习惯。最终决定做出后,人们只能用一个声音说话。后人对杨迪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唐代史家编纂的《隋书》。对于杨迪皇帝的评价更是如此。
唐朝编的《隋书》是为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巩固唐力政权,自然把以前的皇帝贬到很低的级别。后人继承了隋书的理论,再加上小说和传说的渲染,杨迪成了历史上最荒淫无情的皇帝。
所以他的功名并不是因为他的德行和睿智而被后人铭记,而是无论他的生平事迹如何被抹黑,他一生所做的事情都无法被否定。在杨迪统治前后的14年间,东都洛阳和大运河的修建都是在他的圣旨下完成的。
京杭大运河直接连接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以隋东都洛阳为中心,西至关中盆地,北至华北平原,南通太湖流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非常庞大的水利工程。
杨迪把他的国家力量投入到大运河的挖掘中,后人对此一直颇有争议。有一些说法,比如“贪恋广陵美景”、“江南寻财”、“江南耀武扬威挖出御魂”、“攻韩”。
大多数人认为,这实际上是因为杨迪开凿运河后,可以直接、方便地乘龙舟巡游他渴望已久的江都(今扬州)。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开通后,它的首要价值是供杨迪皇帝和他的妃子们游览和游玩。
因为杨迪非常喜欢扬州,他还写了一首关于扬州风景的诗,即“春江花月夜”。
他的诗《春江花月夜》说:“暮江静,春花烂漫。海浪会退去,潮水会带来星星。”写扬州临江的美景。有人认为唐代著名诗人张受其影响,即“春潮在,明月生于海”。
除此之外,他还写了与江都公乐歌、泛龙船、失楼之歌等有关的诗词,这也说明了他对江都的痴迷,甚至死在了这个令他着迷的地方。
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认为杨迪皇帝的生活习惯过于奢侈。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就像当年秦朝修建的长城一样,使用了大量的国家劳动力,但如果只是为了杨迪皇帝的私欲,那就太荒唐了。招募民夫奴役百姓,并不是出于正义,而且当时因为人手不足,所以用女人做替代品。
据《隋书·杨迪传》(卷三)记载,大业元年,“河南各县男女一百多万人,被派去开经济运河,从西苑引至洛水,一直到河边。”大业四年,“正月初四,宣布河北各县一百多万男女开永济运河,通沁水,南至临河,北至卓君。”杨迪皇帝杨光下令动用数百万民工来开凿大运河。即使在今天,这么多的人力也是惊人的。
大运河开通后,杨迪实际上曾三次巡视江都,每次都有大量的跟踪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些东西也被很多文艺小说或者一些民间戏剧反复讨论和演绎。
然而,也有一些人不同意上述观点。他们认为杨迪挖掘运河不仅仅是为了巡游江都。相对而言,在客观官方的《隋书》中,杨迪不仅游过江都,还到过西北的一些地方,甚至到过突厥和吐谷浑的边境。因此,如果你认为杨迪皇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娱乐,恐怕还是不恰当的。
事实上,在隋朝建立之前,中国南北之间就有过长期的分裂。南部主要占据了长江等地理优势,以水为优势。隋文帝,隋朝的皇帝,结束了几百年的割据。到了杨迪时期,他更加注重领土的扩张和管辖范围的稳定。疏浚大运河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集中皇权。
而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江淮南部的经济发展在全国还是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因此,修建并开通一条连接南北的运河,将把整个国家的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联系起来,通过税收把江南的丰厚财富聚集起来,再通过大运河运到东方都城洛阳。
隋朝皇帝杨迪修建的大运河分为四部分:通济运河、汉沟运河、永济运河和江南运河。隋朝统一前,中国南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隋朝统一之初,江南强族仍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与隋中央始终存在尖锐矛盾。
旧陈的中心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隋高祖文帝用了两年时间平息了江南的叛乱,但南方并没有因此而平静。开凿大运河可以加强* * *对江南的控制。同时,开凿大运河还可以解决军粮运输问题,便于* * *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隋代的运河开凿工程耗时短,规模空前。公元584年,广通运河开凿。公元587年,山阳渡是在古汉沟的基础上开凿的。公元605年,开凿了通济渠。通济渠工程西段从今洛阳西郊引山谷和罗尔水入黄河,东段从荥阳睢水镇东北引黄河水,顺着睢水河(淮河原支流)。经商丘、苏仙、泗县,入怀通济运河,又称边渠,是水运要道。同年,三洋渡得到进一步疏浚。
公元608年,开凿永济运河,将黄河支流沁水引入今天的渭河到天津,再回到永定河到今天的北京。公元610年挖通江南,从镇江经无锡、苏州、嘉兴到杭州钱塘江。至此,以洛阳为中心,永济运河、通济运河、山阳渡、江南运河相连而建,西起大兴,南至余杭,北至卓君。
隋代大运河的特点:
古代最长的大运河,总长2000多米。
它已成为连接南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纽带,也是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大运河还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
隋朝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若论大运河的开凿和杨迪皇帝的历史功过,唐代诗人皮日休曾在《汴河铭》中说“隋朝百姓不害,唐朝百姓不得利。”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杨迪皇帝的过失,既批判了开凿运河的沉重贡品,又肯定了开凿工程的牺牲和贡献。唐初,通济渠每年运送的粮食约为万石。开元二十一年,荆和裴耀庆对漕运进行了改革。每三年,粟运入关,达万石,平均每年超过万石。
魏徵的《魏书》中提到了这一点:今天,我将游览淮海,观察该省的风土人情,并尽快寻求建议,这只是一大堆话,但在乡校之内,我是默默无闻的。.....辛亥,河南各县一百多万男女,打通了经济运河,从西苑河到洛水河,从斑竹河到淮河。庚申派黄门侍郎王洪、尚义到江南收集木材,建造了数万艘船,如龙舟、凤凰、黄龙、红船、楼船等。
由此可以看出,杨迪巡视江南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找出问题所在。于是,大业元年,开始陆续开吉渠、洛水,准备造船。由此,我们确实可以看出杨迪阅兵的目的,不过据说是为了好玩,但我们无法做出任何证明,因为此时杨迪刚刚即位,而就在这前后,杨迪也在边疆取得了一些成绩。
因此,杨迪的目的大概率不是为了经济交流,更多的是为了巩固南方的统治秩序,当然也不是为了好玩。但魏徵在隋书讨论时明确提到了这一点,但在最后的结论中,他说:淫淫过度,法规,教四维,刑参五虐,剔除骨肉,宰忠良,赏者不见其功,宰者不知其罪。骄纵怒兵屡动,土木功德无穷。
当然,不管开凿大运河的真正目的是出于杨迪的个人欲望,还是为了巩固隋朝统治的稳定,由于中国古代的陆路交通并不十分发达,仍然主要依靠水路运输,也就是说开通这条水路通道的意义和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古代技术十分落后,这些开凿工程都是由普通人用体力实施的。
一条大运河伤亡千人,得民心者才能坐天下。隋朝的这一举动,让自己失去了民心。沉重的民役负担导致天下百姓怨声载道,一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应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话,最终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这样评价大运河:“它是一条死于隋朝的河,从此一泻千里。”如果端午节没有水,讨论起来就没有太大的可取之处。”意思是:“虽然人们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大运河的开通,但它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杨迪皇帝没有在大运河中乘坐龙舟,他在修建大运河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大禹媲美。"
作为新首都的重要交通支撑,历史学家一般将开凿运河的动机概括为单纯的欣赏江南的美丽花朵,带有杨迪皇帝的意图。现代学者张说:“一切有利于民生的东西,都是有道理的。但却是因君之私而亡国之虐,操之过急,民不聊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普遍对他的动机做出了公正的评价。梨竹的《开凿杨迪大运河》认为,开凿大运河是为了“游淮海,集河北”。梁克敏的《唐太宗杨迪评点》也认为,开运河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闭河阻水”的局面,达到“合和归心”的政治目的。
总的来说,杨迪大规模修建运河具有多重政治目的。对于战争物资的供应,对于连接南北加强统治,对于税赋、钱粮的运输,对于商业贸易的促进,都是他的工作重点,但“出于帝王私利”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隋运河对后世也贡献良多。北宋建国时,因为军权归中央,需要大量粮食来供养军队。虽然很清楚汴梁过于平坦,易攻难守,不是首都的最佳选择,但在交通压力下,宋太祖选择了这座坐落在运河上的城市,汴河成为“北宋开国之基”,为容纳漕运而建的首都。每年清明节前后,江淮曹操的船衔入关,造就了清明上河图的壮丽景色。
史记:挖掘深浅历史故事,民间野史,漫谈古史,讲述古道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