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天目山温泉的历史
岘山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形似一条腾飞的巨龙,横跨长江南岸。原名芮山,相传秦始皇认为芮有王者之气,怕圣人夺其国,就把“芮”字中的“王”字去掉,加了一个口来困住芮。
翠山西距镇江30公里,这里江面辽阔,河水紧锁。相传翠山原名瑞山。秦始皇东游此地,见瑞气升起,龙望之。他当即下旨,把瑞字左边的“王”去掉,把其余的“专家”用“□”框起来,避免王琦泄密危害国家千年。所以这座山就叫“圌山”。
这里有幽深的山谷,崎岖的岩石,参天的古树,摇曳的竹林。山上有36个悬崖和72个险坡,一步一个台阶,长江第一塔——报恩塔直插云霄。妖娆缠绵。
山川秀美,历来是佛事修行的绝佳之地。最高峰时,仅尼姑就有几十个。现存的西林寺、东霞寺、绍隆寺和冷岩寺都挤满了朝圣者。
翠山是一座英雄山,为抵御外敌侵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侵华日军沿河入侵翠山,被武威府同乡专家思齐痛打一顿,斩首百余人。思齐和其他21人也壮烈牺牲。明天,在开年间,敌人再次袭击,加入了军队和毛带领他的部队对抗他,杀死逃跑的敌人,再也不敢再生他垂涎的心。1842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发动长江之战,成山堡守军奋勇杀敌,令侵略者瞠目结舌。
翠山濒临长江,成为镇江和南京的门户。唐朝有一个驻军叫乔杉(即镇水师),到了宋朝,建为草堂,宋朝大将韩世忠在此驻军抗金。韩影、汉桥等遗址至今仍存在,并被用作地名。
山险,洞奇,景幽。在这里,佛教文化和民间传说相得益彰,抗击外来侵略,长盛不衰。这里将是游客不可抗拒的选择。
感恩塔:位于成山头冷艳寺侧,砖石结构,七层楼高。它是在明朝崇祯年间由秦观阳建造的。
秦冠阳,镇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贫寒。经过努力学习,他终于考上了进士,成为了吏部的高官。为报答家乡长辈的恩情,鼓励晚辈好好读书,倾其多年积蓄建造此塔,取名“报恩塔”。后来,这座塔成了长江航道的象征。溯江而上,旅行者在此看到的第一座塔,也被称为“长江第一塔”。
箭洞:位于主峰西南脊上,顶高100英尺。从远处看,它像一座悬空的立交桥。两边巨石突兀,中间山壁被刺穿。传说后羿射日时,一箭射穿了。
山上有许多洞穴,但它们不是石灰岩洞,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比如箭洞,地质学上叫天生桥。烈山的洞穴都有好听的名字,比如仙人洞、葛仙洞、滴水洞、鸽子洞、蝙蝠洞、盘兰洞、观音洞、头天洞、老虎洞、桃仙洞、野猫洞等。有72个洞穴。或分布在悬崖上,或隐藏在山谷中。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山洞前都有小庙,以前是僧尼独自修行的地方。这些洞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桃仙洞和野猫洞,是抗日游击队的红色堡垒。
绍隆寺:位于程山北部,始建于宋代绍兴(1131-165438),重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叶璇第一次南巡,驻守镇江金山,赐绍隆寺为金山寺下殿,后赐为葬祖佛塔。历史上,绍隆寺也被用作仁学宫和灵觉寺。
文革前,绍隆寺有近300座佛塔。清代金山寺的十四位高僧都在此歇息。比如中国佛教史上提到的铁洲海大师和观心大师。铁大师是康熙母亲的师傅。“铁洲海僧塔明”篆书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写。有普通塔,也有葬僧的单塔。普通塔,顾名思义,是普通僧人死后火化的骨灰安葬之地。独塔是功德高僧死后的精神安息之所。原来的近300座佛塔,大部分是普通佛教子弟的遗骨。
绍隆庙里有几件稀世珍宝。比如明朝弘治年间的一口铜钟,从五台山搬到了金山寺,却不响,朱少龙寺的声音低沉而悠远。此外,寺内还有一尊卧姿观音像,半裸上身,皮肤丰满,艺术感染力极强。这尊观音像是从雪域西藏的一座寺庙请来的,最早是从佛教发源地印度传入的。
中国是一个崇拜龙的国家。虽然是寺庙,绍隆寺也不例外。
传说绍隆寺本身就建在龙地上,寺的整体造型是一条卧在深山峡谷中的龙:殿前的六十三级石阶——龙须,寺门的东墙呈“八”字形——龙口,与恒山相对——龙珠,形似几里外的馒头。庙的两边,有一棵血榉树和一棵洋槐——龙角树。真的很像龙,栩栩如生。
据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就是在此幸灾乐祸,看到惨状不禁担心这个“真正的龙脉”生下了真正的龙帝,从而取代了清朝的土地。这位顾问建议寺庙里不要住尼姑,理由是女人太阴,不能住在后面。康熙,一会儿说,把绍隆给了金山寺做下殿,埋了做母师的铁船塔院。所以绍隆寺的院落远不如其他寺庙宽敞,依然小巧精致,保持着清朝以前僧人在此修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