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山茱萸,古称“月胶”、“矮子”,是一种常绿芳香植物,具有杀虫消毒、驱寒祛风的作用。木本山茱萸可分为吴茱萸、山茱萸、山茱萸,都是著名的中药。裴聚仁18岁时是中国的海关之一。九月九日,重阳节,他爬山,胳膊上挎着一个布口袋,里面装着山茱萸(古代叫“山茱萸囊”)。山茱萸是一种小型落叶树,开小黄花,结椭圆形、红色和酸味的果实。

九月初九恰逢秋冬交替,初九是“最高日之数”。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不吉利的一天,因为阳气太强,阴阳失衡。佩戴气味浓烈的山茱萸可以驱寒避邪。过去,在重阳节,头上戴着山茱萸,或者身上戴着装有山茱萸的布袋。

山茱萸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度4-10米;树皮淡灰棕色;小枝纤细圆柱形,无毛或者疏生贴伏短柔毛。冬芽顶生和腋生,卵形到披针形,黄棕色短柔毛。

相传插山茱萸的习俗始于东汉,到了晋代成为习俗。到了唐朝,插上山茱萸,装饰美化,庆祝长寿。王维的诗《论山假日思山东兄弟》:“独为异乡客,佳节倍思亲,远知兄弟攀何处,处处少一人。”历史上重阳节插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已经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