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最强大的战舰是哪一艘?没有位移
评价一艘战舰,首先要看两个硬指标;
第一层:四个炮兵战斗指标。即水平保护、垂直保护、水平渗透和垂直渗透;如果将两艘船分成两部分,那么垂直数据优先于水平数据,因为正常的海军炮弹是从上到下落下的。
第二层:设计结构。包括防护布局,火力布局,船体结构。20世纪30年代以后,战列舰的防护不仅取决于装甲的厚度,还取决于它的装甲和其他防护部件是如何布置的。火力包括主炮的布局,但主要取决于副炮和防空火力的布局;船体也很重要。一个科学的外形不仅影响排炮稳定性、转弯半径、适航性、抗沉性等与炮兵作战密切相关的方面,而且对防护也有很大影响。
以上两级是硬指标,其他参数,如防空能力、搜索能力、火控、防雷、速度等。,只能算是软指标。火力控制在现代可能算是硬指标,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力控制并不具有决定性,只能算是软指标。
只有当硬指标分不清胜败的时候,才应该看软指标。战列舰是为火炮战而生的。任何使战舰多功能化的决定都是愚蠢的。现实中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①二战初期,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提出了“用高速大型水面舰艇打击分散的英军和护航舰队”的设想,最终弄巧成拙;(2)一战前,英国设计的战斗巡洋舰,贝蒂号在日德兰海战一开始就被希佩尔惊呆了,足以证明这是一个愚蠢的设计。后来,被称为英国最大战舰的胡德成为后人的笑柄。好在只有英德做了很多战巡,其他国家都及时制止了。
《泰晤士报海事新闻》曾经评论过“世界上最恐怖的13海上炮台”,就是按照上述标准来评价的。13在西方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但现代很多人故意用这个数字来表示自己的恐怖。
13战列舰是:
1号大和
第二名爱荷华州
第三名维托里奥·维内托特
第四名黎塞留
第五名南达科他州
6号俾斯麦
7号前卫
科罗拉多第八名
9号尼尔森
长门10号
北卡罗来纳州11号
乔治五世12号
编号13发动机罩
下面的描述中,要先对所涉及的几个术语进行解释。
新型战舰:20世纪30年代后设计的战舰。
战舰:20世纪20年代或更早时期的战舰。
高级战列舰:上述13舰,包括4艘老旧战列舰。
二级战列舰: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界,性能高于胡德,性能低于巴伐利亚。二级战列舰大多是老旧战列舰。当然,也有像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这样设计问题严重的新型战列舰。
以下信息是我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对13战舰的简单评价。可能楼主不需要,但我还是记下了。
1.大和
四项火炮战斗指标,两项防护世界第一,94式主炮威力也能和Mk7并列世界第一。防护方面,横纵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各部分装甲都比大七厚。
结构上,大和号是实际建造的战列舰中结构布局最合理的,没有之一。宽大的舰体和厚重的舷线为九门94主炮提供了非常稳定的射击平台,同时也给了它们与其吨位相称的保护。紧凑的岛屿建筑让他们的变态防护更高。大和号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树干型船体的战列舰,这使得它在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的情况下可以达到27.5节的速度,超过了新型战列舰和大多数老旧战列舰的最低及格线。
大和最大的缺点是41刚建成的时候,两个战斗角度有限,三联装的152副炮炮塔浪费了很多排水量。这种设计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受到英德的影响,只考虑增加火力,没有考虑是否能最大化。但受美国影响,大和号在45年完成了改造,去掉了这两座炮塔,将原来的6座双塔从127增加到12,不仅节省了排水量,防空火力也增加了一倍,更有效地利用了空间。火力布局和美国战列舰一样合理。二战后期,德国也曾计划将沙恩霍斯特改为这种美式布局,可惜计划没有及时实施。
2.艾奥瓦州
她之所以获得第二名,最大的原因是她的Mk7主炮,天下第一,水平和垂直侵彻深度和94式一样,软指标甚至比94式更好,绝对不愧为天下第一。
在火力布局上,少座多坞在作战效率和经济效益上比少座多坞更合理,而且这种布局有利于减少船长,增加船宽,对转弯半径、设计稳性和防护有间接影响。美国人最先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美国的老式军舰通常是三座四座,其他强国则是五六座双座。所以前两个后一个的三联主炮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加斯科因级是在实战中建造和测试的,那么她独特的主炮布局可能会比三重主炮更强。三十年后,大部分新型战列舰基本都是三座以下用三四个包。其他方面,美军的副炮、防空火力、空间布局一直无人能及。
下面说说缺点。首先,保护与流离失所的比例有些不平衡。现实中排水量5万的战舰有三种:爱荷华、俾斯麦、前卫。因为美国人在空间利用上比德国人更有经验,所以爱荷华的装甲大部分比俾斯麦厚,但整体防护并不比俾斯麦好多少,主要是结构不合理。由于艾奥瓦州巴拿马运河的考虑,船体过于细长,不仅影响水平防护,还影响适航性和转弯半径,而且前后建岛不够紧凑,对防护也有很大影响。此外,一些军方白人表示,细长的船体是艾奥瓦号速度高的原因。我想提醒这些人,我不敢说完全没有影响,但是影响肯定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大,而且牺牲保护换取速度的想法在一战中被证明是错误的,一向重视理性的美国人不可能采纳这种想法。
但是,要说衣阿华号的结构不合理,只是说它比少数布局合理的战列舰稍逊一筹,但绝对不差。虽然它的防护能力对不起位移,但还是很优秀的。纵向防护基本能达到第三,横向防护也能进入世界前五。还有像大和号这样的躯干船体,再加上强大的动力系统,让爱荷华成为了世界上最快的。艾奥瓦州的第一艘最大航速31节,新泽西州的第二艘甚至跑出了33节。此外,艾奥瓦州的软指数也是全球最好的。
3 & amp4.维托里奥·维内托特和黎塞留
合在一起,在火力上,他们的15寸炮全部采用大装药膛,强装药技术,威力超级大。维内托特的M1934采用50倍直径,水平贯穿度世界第四,垂直贯穿度世界第三,与Mk7非常接近;,世界第一。黎塞留的M1935直径45倍,比M1934稍弱,但也强,更稳,横界第五,竖界第四。
在保护方面,维内托特的垂直保护更强,黎塞留的水平更强。虽然上面说了竖着优先横着,但是黎塞留在这里还是占优的,因为维内托特的竖着防护在13舰中属于中等偏上,而黎塞留的横着防护可以排在前列,但是黎塞留的竖着防护确实有点危险,虽然不差,但是在新战舰中太平庸了。
在布局上,两者都很合理,只有一个突出的缺点。维内托特的岛屿建筑不够紧凑,这和爱荷华一样,对保护有很大影响。欧洲新战舰中,维内托特的横向防护不如黎塞留,纵向防护不如俾斯麦。海岛建筑对此影响很大。黎塞留虽然只有一个突出问题,但比维内托特严重得多,那就是主炮都在前面。这种想法是一些著名海战中T型突防的战术影响造成的。想法是正面对敌,可以减少对导弹面,全面开火。但在实战中,战舰为了提高命中率会把速度降到最低,但绝不会原地不动,大规模海战中都会出战舰。其中穿插着大量小型灵活的舰艇,副炮无法以绝对优势的火力压制这些目标,所以主炮射程180度的空白仍然被认为不合理。法国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计划建造的黎塞留4号船gascoyne中将一座炮塔移到了后方。此外,黎塞留的速度仅次于爱荷华州,第一艘船黎塞留的速度为30节,第二艘船让·巴特的速度为32节
总的来说,它们都是好船,维内托特排名在黎塞留之前,因为它的火力堪比爱荷华。
5.南达科他州
最好的条约战列舰,在规定的排水量内,有最合理的火力保护和机动分配。Mk6主炮采用超重16寸口径AP,横向世界第三,纵向世界第五。横向防护和爱荷华差不多,纵向防护略弱,但基本能和欧洲战列舰抗衡。
这艘船最大的优点是它的结构。南达科他州是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基础上设计的。船体变得更短更宽,建岛变得更紧凑。虽然速度降到了27.5节,但防护能力大大提高。在结构布局上,可以说是仅次于大和号的世界第二。
6 & amp7.俾斯麦与前卫
这两个一起说。首先,它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防护性强,火力弱,适航性强,排水量差不多。俾斯麦垂直防护能力强,各部分平均装甲厚度不亚于大七。前卫装甲也很厚,而且布局更合理,整体防护能力甚至强于爱荷华。
火力是软肋,两舰火力在13舰中分别是倒数第四和1。俾斯麦的SKC34主炮设计思路老套,不采用大药室、强装药、重弹药,德军的炮口动能明显低于工业革命以来美英法同口径同口径的火炮。比如巴伐利亚的15寸的炮口动能只和铁公爵的13.5寸一样,俾斯麦的SKC34进步很大,至少比乔治五世的14寸好,但还是远远好于同口径的M1934和M1935,甚至大七的老式65435。前卫的火力比俾斯麦差。一开始,皇家海军意识到战舰已经不是海战的主力。前卫号被设计成以火力支援和沿海炮击为主要任务的战列舰,因此没有为它设计新的主炮。8门主炮来自6艘不同的老式战列舰,主炮的布局也是老式的四座双联装形式。因为是旧型号,它没有乔治五世的14英寸好。
从结构上来说,俾斯麦的舰体不算优秀,但还不错。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舰携小炮被定义为合理的思路,其他国家寻求平衡点,而德军最后走了捷径,也就是说在主炮数量和口径相近的情况下,德军舰艇比其他国家排水量更大,威慑力更强,而且如前所述,德军的空间利用率还不如美国,所以单纯依靠增加排水量来获得防护。对于战列舰空白期长达20年的德国来说,这两条捷径非常巧妙。俾斯麦无论是射击稳定性还是适航性都是13舰中最好的。
但是,正是因为空白时期,俾斯麦的设计结构也有很多缺陷。第一,在装甲箱盛行的年代还在使用穹顶装甲设计,导致俾斯麦虽然拥有超级全面的防护,但对于关键部位的防护能力严重不足。了解历史的人应该知道俾斯麦为什么最后冲进了英军的包围圈。第二,俾斯麦的穹顶装甲集垂直防护和水平防护于一体。要知道,火炮小角度弹丸的动能要比大角度弹丸强很多,所以这种防御一体化的想法其实是非常片面的设计,完全不现实。结果俾斯麦的纵向防护超级强,横向防护却不如大多数新型战列舰。而且这种想法还有一个弊端,就是让本来就薄弱的关键部位的保护变得更差,装甲均衡化倾向严重。此外,为了赶上战争,一号舰的很多部位仍然使用非硬化均质装甲。俾斯麦的火力布局也有问题,主要体现在副炮105和150交替布置在侧面,既影响了空中,也影响了海面密度。
至于前卫,设计结构好多了,尤其是适航性比俾斯麦好,能赶上南达科他的水平,基本没什么大问题。
顺带一提,两者都是世界前列,俾斯麦最高航速30.1节,提尔皮茨30.8节,前卫31节。
综合来看,“俾斯麦”号以其强大的整体防护和良好稳定的舰体获得第六名,而前卫号由于防护和火力稍弱,排名第七。
还有三点需要吐槽:
第一,现实中很多军迷认为前卫主炮进不了前十是因为它老了,但这是一种偏见,就像SA80步枪一样,因为一个缺点突出,很多优点就被忽略了。前卫的很多优点上面都提到了,尤其是现代的结构和世界第一的适航性,不能因为枪不好就全盘否定。
二、SKC34主炮的径次,纸面数据是52次,但实际上德国人和其他国家统计径次的标准不同,而且这个52次包括了药室,而其他国家通常计算径次是不算药室的,所以SKC34主炮的实际径次应该在47-48次之间。
第三,我曾经在优酷和一个无知的军小白争论过。按照他可笑的逻辑,“俾斯麦”号的舷侧装甲比“爱荷华”号厚,所以防护性能比“爱荷华”号好,其他部分的船体结构和装甲就忽略了。我估计他可能认为海战中炮弹像坦克炮弹一样直射...我负责任的告诉你,20世纪海战中出现那种弹道的概率不会超过1%。上面说的水平侵彻深度是指10公里以内的小角度弹,垂直侵彻深度是指10公里以外的大角度弹。无论是哪一种,侧水线都不是主要的导弹面对面,只能算是整体防护的一部分。当然,侧面中弹一般是致命的,所以这里有人把它做得厚一点也不算错,但是单凭侧面的厚度,既不能决定一艘船的水平防护,也不能决定它的垂直防护。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还有一部分德国人觉得俾斯麦的舷侧比爱荷华厚,那我建议他看看英国战列舰的舷侧有多厚,好让他跳河。
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哈德良人。如果是,请做一个理性的德迷,而不是无脑的德棍。如果不是,请区分楚的粉和德的棍。德粉和我们一样是真正的军迷,应该一起讨论。而德国人,我不承认他们是军迷,只是一群狂热分子,认为盟军赢了是因为XXX,德国人赢了NB;认为协约国的暴行都是真的,而德军的暴行都是捏造的;他们不喜欢看书和纸质资料,只从网上获取一些皮毛知识或YY知识;而且在只有一两件武器的基础上,我觉得德国是世界上最好的,恨不得上去尝尝纳粹SI的味道。
上面我说的德棍有点见识,更有狂热的认为俾斯麦的防护比大和强,是基于德钢的质量。这个我可以跟楼主解释。首先,二战中的大国钢铁质量比1942-43年的苏联和1945年的日本都差。除了这两个时期,大国之间的钢材质量差距并不大,至少没有大到可以确定保护地。而且即使钢材质量有差距,对防护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在德国,由于44年的长期轰炸,钢铁质量明显下降,但从来没有人觉得45年的豹的防护比43年的差。最多就是容易开裂,老化,结构不稳定。苏联入侵布达佩斯的时候,一个JS3炮塔爆炸掉在地上,说明苏联的钢铁质量不太好,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JS3防护差,也就是说二战时期钢铁质量能发挥的作用也仅仅局限在这些微不足道的方面。换句话说,上面提到的德贡先生纯粹是在YY,我猜他知道SKC34的口径,甚至不知道它的型号和直径倍数。
只是一时激动,跑题了。为了节省时间,让我们简单点。
8—10.大七
科罗拉多号、纳尔逊号和长门号是旧战舰的顶峰。它们的装甲厚度比大多数新型战列舰都强,火力也很可怕。但是他们年纪比较大,所以比较落后。尽管它们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但基本框架仍然非常陈旧。
水平渗透率:科罗拉多州>纳尔逊>长门。
垂直渗透率:科罗拉多州>长门>纳尔逊。
横向保护:纳尔逊>科罗拉多州>长门。
垂直保护:科罗拉多州>纳尔逊>长门。
综合来看,科罗拉多州>纳尔逊>长门。
从结构上来说,科罗拉多最合理。至于一个采用座位少的多包的美国人,为什么突然出现了四包?原因是科罗拉多不是重新设计的,而是在田纳西的基础上扩大的。
尼尔森最严重的问题是九门主炮都在前面,上面说的缺点就不赘述了。此外,纳尔逊采用了垂直弓。一战的时候英德很多老战列舰都是竖弓,我知识有限不知道它的意思。或许是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比较死板老气,但从两国新型战列舰都改成飞剪来看,飞剪的综合能力更好。
长门的结构在三者中垫底,船体细长,建岛不够紧凑。虽然装甲比大部分战列舰好,但不如前两艘。要知道,装甲厚度对于老旧战列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长门的防护能力以20后的水平来说确实有点落后,航速已经达到了26节,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但是战列舰为了速度而牺牲防护是很愚蠢的想法,我上面说过。
我发现一个好玩的地方,美英日三艘老式先进战列舰正好可以对应德法意三艘新式先进战列舰:
维内托特和科罗拉多相对应:两者的主炮都是三艘中最强的,结构也不算太大。
黎塞留和尼尔森对应:主要问题是他们太倾向于横向保护。岛屿建筑是三艘中最紧凑的,都有前主炮的问题。
俾斯麦和长门对应:两个设计都有偏差,俾斯麦防强长门防弱,都是结构设计有很多问题。
11。12.北卡罗来纳和乔治五世
此外,设计偏向于上面提到的最后一对,它比俾斯麦和长门更偏向。NC拥有和SD一样的Mk6主炮,速度更快,但结构有重大问题,防护性能几乎在新型战舰垫底。
KGV完全被第二轮海军条约困住了。英国很早就开始了KGV的建设,并严格按照第二轮条约的限制进行建设。建造的时候才发现几乎没有人遵守条约,她成为了排水量最小,主炮口径最小的新型先进战列舰。因为英国人设计战列舰的经验最丰富,虽然排水量小,但装甲不薄,而且结构合理,防护能力也只是比前卫稍弱。问题是她的Mk7主炮(不是爱荷华Mk7!),14寸显然是13舰中最小的。本来计划三座四座炮塔还是有火力强度优势的,但是为了控制排水量,其中一座改成了双联装,这个优势也下降了。
确切地说,SD、NC和KGV都受到了两轮海军条约的伤害。如果没有海军条约,这三艘将成为更好的战列舰。当然,海军条约还是好的。如果没有条约,列强会做很多浪费人和钱的事情。
最后一艘是胡德号,最初是一艘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的战斗巡洋舰。41年,被改装成战列舰。事实上,在它的改装完成之前,它就被击沉了。
问题是目标很大,但是装甲很薄,典型的目标。不过,把胡德放在高级战舰里也不是没有道理。胡德号是战前世界上最大的战舰。虽然它的装甲相对较薄,但它的防护能力比大多数老式战列舰要好。火力比在13舰垫底,但作为一门老炮,威力接近乔治五世号和俾斯麦号上的新炮,在老战列舰中名列前茅,机动性也比不上老巡洋舰。
如果拿胡德和巴伐利亚比较,胡德在火力上和巴伐利亚装甲厚度上完全胜出,但防护布局上略弱于胡德。船体结构略以发动机罩为主,所以发动机罩更坚固。把胡德和巴伐利亚作为高级和低级战列舰的分界线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