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路事件的由来

中东铁路,也被称为董卿铁路或东方铁路,是俄罗斯侵略中国的产物。19年底,俄国为了侵略中国东北,称霸远东,根据1896中俄密约,在中国大地上修建了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干线,并与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

后来根据1898土地租赁条约,修建了从哈尔滨经长春到大连的中东铁路支线,从而形成了由主线和支线组成的2800多公里的“D”字形中东铁路。这条贯穿中国东北三省的铁路,成为俄国对中国东北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侵略的工具和基地,实际上造成了俄国对中国东北的控制。

1929年7月,中苏因中东铁路归属问题爆发中东路事件,引发武装冲突。战斗主要在中国的满洲里和扎赉诺尔地区打响。从7月底到6月11,有几十场战斗。原因是东北当局收回了中东铁路的电报电话,将苏联员工遣送回国。苏联与东北军发生武装冲突后,国民政府向苏联宣战。

165438+10月当月,苏军先后攻占扎赉诺尔、满洲里、海拉尔。中国死伤被俘士兵9000余人(死伤2000人,被俘7000人)。据苏军统计,苏军死亡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苏,65438+2月20日,张学良派代表与苏签订了《薄礼协定》。65438年2月26日,“中东路事件”以中国接受苏联建议,恢复中东中苏铁路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告终。值得一提的是,在中东路事件中,苏联占领了我们的领土——黑瞎子岛,这是未来中俄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张学良一生做了两件震惊中外的事。一个是“Xi事件”,另一个是他28岁时发起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在1929年7月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事件。这一事件的不幸结果是,张学良惨败,不得不与苏联签订《波力协定》。黑龙江与乌苏里江夹角的最东端岛屿被苏联占领。

直到1929,已经是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了。在这块在1689年签订《尼布甲尼撒条约》时明确属于中国的领土上,仍然继承了旧沙皇俄国的衣钵,对董卿铁路、电话电报、矿产森林等行使各种权利。

1928年6月,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时任外交部长的王开展了以修改南京不平等条约为核心的“革命外交”,将列强在华特权分为五类,革命外交将分五个阶段进行,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收回铁路权、内河航权和沿海贸易权。支持统一的张少帅当然要向苏联要求归还山河。

于是张学良在7月开始驱逐中东铁路的苏联雇员,并查封了哈尔滨的苏联商业机构。18年7月,苏联政府宣布与中国断交,中苏边境吉林段开始集结苏军。海拉尔失陷后,哈尔滨和黑瞎子岛也被俄国人占领。1929,1929年2月20日,张学良在美国的斡旋下与苏联签订了不被国民政府承认的《柏林协定》,并声称以张学良为首的地方代表无权参与国与国之间的谈判。

俄国(1700 ~ 1917)垄断了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所不允许的,于是日本在1904年挑起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后,根据1905朴茨茅斯条约,中东铁路长春至大连段割让给日本,改名南满铁路。其余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至绥芬河(东线),西至满洲里(西线),南至长春(南线),仍由俄罗斯控制,称为中东铁路。从此中国东北地区以长春为界,分别成为日本和俄国的势力范围。

从俄国十月革命到1924年中苏协定签订,中东路仍被俄国残余势力占领。与此同时,日、美、英、德等帝国主义也趁机介入,一争高下。前中东路俄军总监霍尔瓦特及其残部仍滞留在中国,试图利用中东路沿线地区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从事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1965438+2009年7月25日,列宁领导的苏联政府正式发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南北各国政府的宣言》,宣布废除俄中缔结的一切秘密条约和特权,放弃俄罗斯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等地区的权益。1920年9月27日,苏俄政府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重申坚持第一次对华宣言所述原则,并表示有意与中国共同管理中东公路,提出“中俄两国政府已同意就苏俄对中东铁路的需要作特别约定”。然而,当时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在外交上并不承认苏联政府,而是对其对中国的两次宣示充耳不闻。结果,中东路仍然被沙俄残余势力和国际帝国主义控制,继续成为反苏和侵略中国的工具。自1921以来,苏俄政府曾三次派人来华商谈两国复交事宜。北洋军阀政府于1923年开始与苏俄谈判。1924 5月31日,中苏达成建交协议,并签署《中俄协定》(即《中俄解决悬案大纲》第15条,《关于中东铁路临时管理的协定》第11条及7项声明)。关于中东路,《悬案提纲》说:“两国政府声明,中东铁路纯属商业性质;并说明除公路本身的业务事务外,凡涉及我国国家和地方主权的事项,如司法、民政、军事、警务、市政、税收、土地(铁路用地除外)等。,由中国政府处理。”“苏联政府答应中国用中国资本赎回中东铁路及其全部财产;并承诺将这条路的股票和债券全部转让给中国。”。

“两国政府认识到,中东铁路的未来只能由中国和俄罗斯决定,不允许第三方干涉。”《中俄关于中东铁路临时管理的协议》规定,设立中东路为决议机关,董事10人,董事长为中国人,副董事长为俄罗斯人。这条铁路有65,438+0名董事,其中俄罗斯为董事,俄罗斯和中国各有2名副董事和65,438+0名董事,均由理事会任命并经各自政府批准,其职权由理事会规定。铁路局局长、副局长由理事会任命。如果主任是中国人,副主任是俄罗斯人,反之亦然。铁路局各级人员由中苏双方平等委派。

(中俄关于解决未决案件的框架协议和声明(1924 5月31)和中俄关于中东铁路临时管理的协议(1924 5月31)。随后,苏联政府鉴于中东路受军阀张影响,于同年9月与中国东北签订协议。除中俄协议内容外,将中东公路无偿移交中国的期限由旧俄时代规定的80年缩短为60年(9月7日到期,1956);在此期间,中国将被允许赎回道路,道路的价格将在双方评估道路的实际价格后,根据公平原则确定。同时还规定了中国东北地区与苏俄有关的边界河湖航运问题。苏俄签订服俄协议后,立即更换了中东路的俄主要领导人,使旧俄党无力抵抗,排除了外国势力的干涉。根据协议原则,中东路恢复正常运行。苏俄的对华政策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种种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人企图通过强加于中国的“二十一条”长期占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的南部和东部。根据第二十一条的有关规定,日本将把旅顺、大连、南满、安丰铁路的租期延长到99年,并迫使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的土地租赁权或所有权和居住权、工商管理权、修建铁路和开采矿山的专有权。

日本长期占领经营长春至旅顺的南满铁路,以及安东至奉天、大石桥至营口、奉天至抚顺的支线。满铁还以“从属土地”的名义,占有铁路沿线大片土地,行使行政、司法、税收、警察等权力,成为国中之国。日本以保护华侨和铁路为名,在铁路沿线重要城市派驻日本野战军和守备部队,作为侵华工具。这是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埋下的定时炸弹。从当时东北亚各国的动向来看,真正威胁东北安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而不是革命后的苏联。1929东北易帜前后,南京国民政府主要人物来到东北,与张取得联系。他曾说:“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大;不达东北,不知东北之危。”蒋介石甚至夸大苏联在东北的势力,使张学良认为苏联在东北的势力对他的统治构成威胁。同时,姜认为东北还是一个独立王国,与俄国开战只会对自己有利。

与此同时,东北军中的一些年轻人向张提供了一些错误的信息,说苏联是空的,一旦战争结束,必然分崩离析,尤其是连年歉收,即使引起战争,最后的胜利也必然属于奉系。张学良决定对苏联实行强硬政策。这些人以中东路督军卢荣桓为首(他也是中东路中方主管,九·一八后担任伪满洲国工业部部长和伪满洲国驻南京大使)。孙克在十几年后的《中苏关系》一书中提到,张学良中东路事件是“流氓行为”造成的,就是吕荣桓。据多位东北军老人回忆,鲁之所以挑起中东路事件,是因为多年来中东路有大量铁路盈余。苏主任主张用于铁路的修建和建设,而卢荣桓等人则按股分利,以便从中侵吞,于是怂恿张学良强行收回中东路,导致战争爆发。

除鲁外,还有负责对苏外交的东部经济特区行政长官张景惠、张时期负责对苏外交的经济特区教育局长、中东铁路局长邹尚友(后为南京政府外交部部长、公使、大使)和李绍庚(后为中东铁路局长, 18年9月投靠伪满洲国,任中东铁路督军,1935任伪满洲国交通部长。 (张国臣、邹尚友和李绍庚都是哈尔滨商业学校的毕业生。这所学校是俄国皇帝在哈尔滨办的。中国学生从小住在俄罗斯人家里,教的课程都是俄语教材。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不仅俄语好,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也和帝俄一样,而且对帝俄时代的将军们也有着特殊的信仰。

张国臣有一位白俄罗斯顾问,名叫托马夫斯基,是俄罗斯帝国时代的一位将军。他向张建议:“苏联现在大饥荒,人民快死了。他们对* * *产党的政权极为不满,欧美国家也对苏联恨之入骨。如果这时候有人攻击,* * *产党就倒了。如果中国能借此机会一举收回中东路主权,此时不仅苏联无力抵抗,世界列强也会高举双手支持中国的行动。”张、邹等人企图排挤吕荣桓,用张取而代之。他们不知道俄罗斯人或俄罗斯人对鲁的感情,但他们占据有利地位,不愿意这样做。与此同时,他们与南京政府的外交部也有联系,这从蔡的辞职和邹尚友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可见一斑。

至于张景惠,他是张学良的父亲,东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一职在东北举足轻重,甚至比省主席还重要。因为北满经济大动脉中东路的一半经营权和沿线土地、教育、矿业等地区的行政管理权,以及二十多万白俄罗斯人居住的哈尔滨市的经营权,都归他们所有,而张又以无能无知,不辨是非而著称。托马夫斯基企图利用中国来恢复西伯利亚。以后在东北组织的两路反俄联军,都是穿军装的白俄人参加。东北军里也有很多人强烈反对苏联。“副司令”张是最大的反对者之一。他对张学良说:收复中东路是好事,但这件事非同小可。部队被接管,必然是一场战争。我不认为用国力对付苏联就能赢得战争。只靠东北军能打苏联吗?恐怕不能走中东路回去,但会惹事,也要防止日本人趁机闹事。张学良觉得张想多了困难,派人回吉林劝说张:“根据各种情况,苏联决不能在远东打仗,收复中东就成功了。”张见张学良打定了主意,也就不再坚持了,但张的意见却不幸在后来的意料之中。

第四步兵旅旅长刘亦菲也反对出兵。张相信刘是在支持他出兵。他本来想让刘曲吉林去说服张,并告诉刘,他打算派十个旅沿东铁路收复中东路。结果刘回答得很直接:“如果只用十个步兵旅就能打败苏联,那我们就不回关,老兵也不杀。”张说:“根据各方的情况,苏联肯定打不起来!”刘说:“从军事科学的角度看,我们是否有把握打仗,不是看敌人能不能打,而是看我们怕不怕,能不能打。”张停止送刘曲至吉林,对人说:“为何今次又劝阻亦非?”

苏联与中国断交后,王家镇(秘书张学良,在日本很有影响,他通过蔡志堪得到了田中的奏折)接到东京办事处的电报,说苏联与中国断交,他知道事情严重了。苏联与中国断交,南京肯定先接到通知,南京只好先通知东北当局,但当时南京政府没有任何消息。当时,张学良正在北戴河过暑假。王拍了电报,对秘书长王说:“事情越来越严重了,苏联和我们断绝了外交关系!”王大吃一惊,说,“你怎么知道?消息是从哪里来的?”拿出东京的电报,王慌慌张张地给张学良发电报,要求张学良当天返回沈阳。令王家镇愤怒的是,在报纸上公布分裂的消息之前,南京从未通知过东北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