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历史简介
名字的由来
秦、蜀二郡太守李冰初筑堰,都江堰得名“奎山”。这是因为都江堰旁边的雷宇山在秦汉以前被称为“奎山”,而当时生活在都江堰周围的主要是人,他们称堰为“桂”,所以都江堰被称为“奎山”。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设都安县,因名“都安堰”。同时也叫“黄金堤”,突出鱼嘴的分水作用,用堤代替堰作为名称。
到了唐代,都江堰改名为“绝味岩”。因为当时筑堤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是“断竹为笼,径三尺,填实石,累溺”,即以竹笼填石,称为“明尾”。
直到宋代,在宋代的历史上,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二十岁统治都江堰,笼石蛇破河停水,以灌溉数郡田地。”
关于杜江这个名字的由来,《蜀水考》说:“府河,一条成都河,有两个源头,分别是漓江和刘江。”刘江是鉴江的别称。在成都平原上,府河是邕江,南河是鉴江。它们的上游是白条河和走马河,分为都江堰和内江。《国志》说:“杜江是成都的河流”。从宋代开始,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被概括称为都江堰,比较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体系,一直沿用至今。
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非常严重的地方。李白《蜀道难》中的“直到两个统治者在这个地区的迷雾时代中挤身而过”和“人或成鱼鳖”的悲叹和悲惨境遇,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是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都江堰的建立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早日统一。无独有偶,商鞅变法改革后,秦国也一度名满天下,贤良多贤,国家日益强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的特殊战略地位,提出“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司马厝话)。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战国末期,秦国的赵浩棋任命通晓天文地理、深居简出的李冰为蜀国的国君。李冰上台后,首先下定决心根除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