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哪些民族,主要说什么语言?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分为母语、双语、多语和母语转换四种类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占全国56个民族的4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人口的1/3。全省各市县都有少数民族。人口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米族等。

多民族构成了相应的多语言。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水族使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讲26种民族语言。其中,景颇族有两种语言,一种是自称“景颇”的景颇人使用的景颇语,一种是自称“扎瓦”的景颇人使用的扎瓦语。瑶族有两种语言,一种是自称绵的瑶族使用的绵语,另一种是自称布努的瑶族使用的布努语。怒族有三种语言,即碧江自称怒族的怒族使用的怒族语,兰坪、泸水自称柔若的怒族使用的柔若语,福贡自称侬的怒族使用的侬语。这26种语言不包括克木语、芒语等。

这26种语言分属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的藏缅语、壮侗语、苗瑶语和孟高棉语四大语系,以及藏景颇语、彝缅语、苗瑶语、壮傣语和佤德昂语八大语系,其中藏缅语有白语、普米语和努若语三种。

汉藏语系包括藏语、景颇语、彝语、哈尼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基诺语、喀左语(通海蒙古语)、扎瓦语、阿昌语、白语、普米语、怒族(阿农语、怒族语、茂若语)和独龙族。其特点是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这是汉藏语的重要语音特征。声调可以区分词汇意义,在某些语言中,声调还可以区分语法意义。声调与声母、韵母关系密切,三者相互影响,是发展过程中的条件。声调和声母一样,但分阴阳,是整个语系通用的。汉藏语系声调发展不平衡。从色调值来看,最少的只有两个,最多的是12。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声调的特点相似,都是四声八类,声调的对应关系也很明显。汉藏语系中很多语言的元音都有不同的长度划分,其中壮语和侗语最为常见。很多语言的声母是对立的,有共同发展的趋势。有些语言还是有复辅音的辅音,而且大部分是二元辅音,少数是三元辅音。在一些语言中,元音分为两类:弹性元音和弹力元音。它的作用主要是区分词汇意义,有些语言还可以区分语法意义。语法上,语序和虚词是汉藏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相对固定。虚词有很多种,在句子中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每种语言都有一些形态上的变化,包括语音交替、添加附加成分、重叠等语法手段。词汇方面,汉藏语系除部分语言为藏缅语族外,大部分词汇以单音节单音节词和多音节复合词为主,多音节单音节词很少,部分由双音节词和重叠韵组成。

属于南亚语系的语言有瓦语、布朗语、德昂语等。南亚语言的特点:在语音学上,主要特点是辅音系统比较整齐。浊塞音和浊音的对立是常见的,有一个独立的浊音和送气音系列。在孟高棉语系的很多语言中,都有内部爆音被用作声门前鼻音和流音的情况。词尾的后缀往往是不间断的。元音系统丰富,元音常分为高、前、中、后四个层次。长元音很常见,但鼻元音不常见。除了少数有声调的语言外,大部分南亚语言都不是声调语言。在语法中,一个句子的一般语序是主语-动词-宾语。形容词通常跟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后面。句法上也用被动结构,常用介词代替后置。在词汇中,一个词的结构通常是一个主音节,有时它的前面可以有一个次音节。大多数词根是单音节的。前缀和中缀很常见。

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不同,人口数量不同,杂居、杂居的情况也不同。各个民族的语言情况与受其他民族影响的语言情况有很大不同,从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现代语言的使用情况来看,大致是这样的:一些民族基本只使用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有些人也说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有些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有些人还会说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一些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母语,汉语成了通用语言。因此,根据上述情况,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可分为母语、双语、多语和母语转换四种类型。

母语型。这些民族主要生活在边境地区。虽然有些人(学生、干部、工人、士兵等。)说汉语,他们共同的交际语言是母语。如怒江傈僳族、迪庆藏族、德宏傣族、景颇族、西双版纳傣族、沧源、西盟佤族、澜沧拉祜族、公山独龙族、怒族等。

双语型。双语现象是云南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中的普遍现象,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这种族群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他们生活在大陆平坝地区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的通晓汉语,如白族、纳西族、壮族、蒙古族,以及内地一些杂居的彝族、苗族、哈尼族,还有一些杂居或在金哨江、元江两岸的傣族也通晓汉语。一种情况是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聚居在边境地区。除了使用自己的语言,一些人还知道该地区另一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比如西双版纳、思茅、临沧、拉祜族、哈尼族、佤族都有人认识傣族。怒江的怒族、白族、彝族,大部分都讲一口流利的傈僳语。文山的一些瑶族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壮语。丽江的白族人普遍讲纳西语。

多语种类型。一般来说,这类民族人口较少,与周边民族联系密切。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他们还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民族的语言。比如德宏的德昂族就使用自己的语言,有的还会说景颇语、傣语。宁蒗的普米族除了使用普米语外,有的能流利地说藏语、彝语、纳西语,有的能流利地说汉语。除上述民族外,部分布朗族通晓傣语和佤语,部分阿昌族通晓傣语和景颇语,大部分基诺族通晓傣语和汉语。

母语转换型。这种民族语言已经消失了,但汉语被广泛使用。汉语在回族和满族的历史中被广泛使用。云南水族的母语已经基本消失。除上述民族外,昭通的彝族和昆明郊区的白族大多讲汉语。内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有的只会说中文,却不懂自己的语言。

除上述四种外,还有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和从内地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教师、工人、医务工作者、解放军和警察。许多人在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生产、生活和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掌握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这些人会使用汉语和一种少数民族语言。

云南是边境省份,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全长4061 km。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彝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瑶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分别有16个少数民族。国内外大多数相同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自己的语言主要作为交流工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分界线与民族的自然分界线,即语言的分界线是一致的。”

云南多民族、多语言的特点,构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语言。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始文字种类繁多。据上世纪50年代的调查,11的原民族语言中有23个少数民族。其中有五种傣语: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傣语、金平傣语、新平傣语。纳西语有四种:东巴语、戈巴语、玛丽萨文语和外国传教士写的拼音字母。傈僳族文字有三种:一种是为未夕傈僳族王仁波创制的音节文字,另两种是外国传教士创制的。彝语有两种:原始彝语(又称老彝语)和外国传教士书写的音标。景颇有三种:1景颇和2仔娃。藏语和西藏的藏语一样。苗文、拉祜族、佤族和独龙族(又称日本王文)各有1种,都是外国传教士发明的。除上述22种民族语言外,历史上还有“方壮语”、“方白语”、“中国哈尼语”、“方瑶语”。

这些字符的字形和系统相当复杂。傣族的傣语、傣族的那语、傣族的时态语、金平的傣语都来自古印度梵文字母系统,都是表音文字,与泰语、缅甸的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的老挝语同属一个系统。傣文和泰国清迈的戴云文字(兰纳傣文)、缅甸景东的傣汉文字、老挝寺庙使用的经书是一样的,除了书法上有一些不同,其实是一样的文字。藏文是公元7世纪由吐蕃·三浦·扎仿照当时梵文体系的那迦里体创制的。老彝语、罗担语、碧瑶语、亳语、唐蜀语等。古彝语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尚无定论。古彝语流行于彝语东部、南部和东南部方言区。纳西族的东巴语在近代发展成了少数形声字,也是用借代的方法,但基本上是象形表意文字,创作于晚唐。纳西族戈巴文创作的傈僳族文字,玛丽玛萨文字,傈僳族王仁波1924都是音节文字,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字体略似汉语,但笔画比汉语简单。纳西语、傈僳语和扎瓦语是通过颠倒拉丁大写字母来表达声母和韵母的拼音字符。苗文、哈尼族和一种傈僳族有方形、圆形、大字母和小字母。这三种语言的特点是每个单词都由一个大写字母和一个小写字母组成。大写字母表示声母,小写字母表示韵母。元音可以放在顶部、右上角、右侧、右下角,表示声调的高低。新平傣语、方壮语、方白语、方瑶语都是用六个汉字的构词法创造的,有的是借用汉字,有的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加减笔画创造的。其他语言如拉祜语、瓦语和独龙族语都是拉丁字母中的拼音。

这些字在历史上的不同场合都有使用,有些是通用的,比如藏语、傣语、傣语、景颇语。拉祜族、傈僳族、苗文族主要是信教群众使用;有的虽在少数地区使用,如王仁波创作的傈僳族散文,但仅未夕县几个区的傈僳族人使用;纳西族的玛丽·玛萨文只有未夕县一些自称玛丽·玛萨的纳西族居民使用。除了王仁波创作的《魅力散文》和纳西族的《玛丽玛萨散文》是自己的农民创作和使用的以外,其他几乎所有的文字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文字中,除纳西族的藏文、傣文、傣文、彝文、东巴文外,还有丰富的手稿或木刻经书等文献,其他文字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党和人民政府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队伍,对哈尼、傣、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佤族、景颇族、苗族、彝、白等10种民族语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先后帮助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佤族、景颇族(承佤族支系)、苗族、壮族等7个民族创制了9种文字(其中哈尼族2种,苗族2种)。它帮助傣族、拉祜族和景颇族(景颇语支)提高了四种语言,包括两种傣族语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帮助独龙族在原有文字(日文王文)的基础上,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草案);他们根据苗族人的要求,帮助苗族人改良滇东北的老苗文;对原始彝语进行了规范化。除了属于彝语北方方言区的彝族,凉山都可以用来规范彝语。其他五个方言区在原始彝语的基础上,规范了一个表意的彝语方案。

到1989年,云南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独龙族等14个民族,正在实行或试行22个民族。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教育、社会扫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可以说,云南是民族语言的宝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以本民族语言为标志的表达方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在社会主义时期,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被开发和利用,在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来源:云南民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