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是怎么烧制的?
是土与火的艺术,陶器的材质是成品特征的基础,是器身;烧制是决定成品效果的阶段。好的紫砂和恰当的烧制工艺,可以使粘土在烧制后呈现出最完美的坯体。不用多说,对紫砂烧制效果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只有两个:温度和气氛。温度主要影响烧结程度,气氛主要影响显色效果。与粘土不同,紫砂的内部物质种类比粘土多,最突出的特点是含有应时。粘土要么不像陶器那样烧结,要么像瓷器那样完全烧结。像紫砂那样在未烧结和完全烧结之间完全过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紫砂中不同成分的熔点不同。合理利用这个过渡期,既是在紫砂烧制工艺上大做文章的时间和空间,也是让成品紫砂更加出彩的机会。金属及其氧化物是紫砂中唯一的有色物质。同样的金属成分,在不同的条件下一般会产生不同的氧化物,而这些氧化物有不同的颜色,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粘土烧制后会有不同的颜色。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不同氧化物的形成。这些物质有的存在于泥浆中,有的存在于反应环境中,主要是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它们在紫砂烧制过程中起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温度有三个变量:高度、变化速度、内外吃温差,对紫砂的烧制效果也有决定性的影响。气氛是烧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空间,是氧气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氧气,基本是外来的,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燃料,少部分来源于泥浆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时释放出来。现在烧紫砂的窑基本都是电窑和液化气窑,以烧日用陶为主的煤窑和烧煤烧柴的千树龙窑也可以烧紫砂壶。电窑,在封闭空间内用金属电阻丝通电加热,特点是氧含量恒定(装炉时窑内空间的含量),升温降温缓慢,坯体内外吃料温度均衡(但位置差可能较大,大型电窑可达30多度),控温精确。由于烧成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完成的,烧成过程中没有氧气补充,坯体释放的一氧化碳无法排出,所以烧成气氛一般呈弱还原性(烧成后的制品放在开放的位置)。液化气窑主要是推板窑,形似隧道。它由水压机驱动,在烧制过程中两端始终敞开,中间一段是燃烧区。液化气的燃烧物质也是碳,所以液化气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一氧化碳,与两个开口进来的氧气混合形成燃烧气氛。耐火材料制成的匣钵必须先放入推板窑,匣钵上下放置,这样一叠匣钵只能打开上层,下部封闭半封闭(匣钵开槽)。整个窑炉的长度、燃烧区的长度、两端开口处剩余空间的大小、液化气的纯度、液化气的喷射量、匣钵的放置方式(开启或关闭)、放置位置(上下)都是影响推板窑烧成效果的变量。液化气窑也有梭式窑,形状与大型电窑相似,只是加热方式不是电阻丝通电,导致梭式窑与电窑的区别主要在烧成气氛和加热上(火焰喷出的烧成物表面会有比较高的温度)。过去的煤窑主要是倒烟窑,外形类似蒙古包,有迂回火道,增加烧制空间流动。位置温差大,可控性低。最大的特点来自于燃煤。如果煤的含硫量高,会使紫砂壶表面形成粉红色和土黄色的流动构图效果,很奇怪。变化最多的是柴窑,也就是千树龙窑。这也是紫砂最传统的烧制方法,所以成品具有古壶的特点。千树龙窑烧制的变数最多,因为窑的两侧有24对看火抛柴的孔,所以天气对成品的效果有着独特的影响。气压、温度、空气湿度、风向、风力都会对燃放效果产生影响,再加上柴量、投柴方式等变量共同作用,最不可控,可谓不可预测、不确定,风险极大。窑烧成本也高。另外,烧制技术只讲经验,不讲科学,只有隆尧才能烧制的改窑紫砂壶极为罕见。千树龙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只能利用保护)。因为名声在外,现在市面上看到的山寨窑子作品并不少见。窑变是在小紫砂壶表面形成不同的氧化还原气氛,导致紫砂壶表面形成不同颜色的金属氧化物。电窑、推板窑、梭式窑、倒烟窑根本烧不起来,因为这些窑不可能在单个茶壶的空间内形成氧化和还原两种完全不同的气氛。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窑里烧制,会有不同的效果。电窑烧“水色”比推板窑、梭式窑、倒烟窑、明焰龙窑好,但明焰窑的作品出窑时表面粗糙,会出现“火刺”现象。这是因为火焰顶部的局部温度高,坯料表面的紫砂颗粒会因为温度高而爆裂。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电窑烧制的作品浸泡效果并没有其他类型的窑那样变化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