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文化的优秀构成
我,在吸烟45周年后,突然悲天悯人地发现,孟戈丁在2007年元旦,1,成功戒烟。元旦过后,我的朋友们顺便来拜年,并礼貌地给了我一支烟和一个打火机。我摆摆手,婉言谢绝,笑道:“我戒烟了。”一听,一个接一个。有人挖苦说:“戒烟?哦!你总是...正邪!”
哈哈!戒烟不是洗心革面,而是“洗心革面”?你觉得奇怪吗?但是,这真的不是奇谈怪论,而是生活的常态。所有所谓的“正常”生活都是一种文化。酒有酒文化,茶有茶文化和烟草,当然还有烟草文化。但是,非常讨厌吸烟的人,可能会不认同“烟草文化”这个词的使用,觉得吸烟的恶习不配加上色彩绚丽的“文化”二字。但是,烟草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很多人非常真实的生活习惯。怎么可能不是一种文化?虽然这种烟草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
我们翻阅历史,从“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初年,都没有古人吸烟的记载。你看,晋文公和吴,百家争鸣,秦始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那么多历史巨人,没有一个是烟民。也就是说,在清朝之前,我们的祖先从来不抽烟。吸烟,只在烟草战争之后。烟草像烟草一样是一种舶来品。当时以英国殖民主义者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用枪炮轰炸我国后,烟草作为“洋货”被迫进入我国,所以可以说烟草是列强强加给我国人民的耻辱。
帝国主义列强进口到中国的烟草不是欧洲原产的,而是来自遥远的北美。公元1492年,葡萄牙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向西航行,发现了“新大陆”。他和他的舰队认为这是绕了半个地球,这个地方可能是中国附近的印度,所以他们把这里的土著称为“印第安人”。此后,历史以误传的方式固定了这个词,至今没有改变“印第安人”的称谓。他发现印第安人扔了一些烟草在火上,点燃了它。他们把一根长管的一端含在嘴里,把另一端放在火焰上方,把烟吸进嘴里。他觉得很奇怪,回到西班牙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人们。在人们的怂恿下,当哥伦布再次去新大陆时,他把那里的烟草带回了欧洲,烟草在欧洲定居下来。大概1560,一个叫Jean?尼科的法国人住在葡萄牙里斯本。他对美国的所有植物都很感兴趣,尤其是烟草。他和他的朋友希望用这种烟草作为止痛剂,所以他们从中提取了一种物质。什么物质?尼古丁。事实上,“尼古丁”就是以此命名的。人们逐渐发现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以用来治疗马的疾病。有时候马病得连走路都走不稳,就往鼻子里吹烟草的烟,病好像就好了。英国的赖利爵士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非常有名,他周游世界并尝试吸烟,成为第一个吸烟的欧洲人。他每天在房间里偷偷抽两包烟。有人进来,就赶紧把烟掐灭,把烟斗藏起来。然而,有一天他熄灭烟的速度不够快,突然进来一个人,发现房间里充满了烟,罗利的嘴在冒烟。那人慌了,以为罗利着火了。他拿起水桶往罗利身上泼水,然后跑出房间告诉大家这件事。罗利解释后,人们才明白。从此,吸烟不再是秘密。罗利把这件事告诉了伊丽莎白女王,得到了女王的批准。因此,吸烟在全欧洲的上流社会逐渐流行起来。多年以后,烟草种植和吸烟习惯几乎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香烟没有过滤嘴。贵族烟民每支烟只抽了一半,然后把剩下的长长的烟头扔在地上,炫耀自己的霸气和排场。于是,一个“捡烟头”的职业应运而生。据说有一对乞讨孤儿,两兄弟靠捡香烟发家。他们把捡来的香烟拆开,抖掉烟丝,买了卷烟纸,用手重绕“二手烟”。当初靠赚来的钱维持生计,逐渐扩大生产,淘汰手工,使用机器香烟,逐渐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南阳兄弟烟草公司”。如此火爆的烟草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变脸。政府趁机征收高额税收,商家推出各种“有奖抽”的措施。后来,卷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相应的,吸烟也成为享受上流社会待遇、彰显崇高地位、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其精彩场面受到电影界的重视。于是,在一些老电影里,出现了上流人士抽烟的场景,潇洒,飘然如仙。他们有的吐着大烟圈里的烟,有的吐着直直的仙棍,有的香烟缠绕在榻前,有的在霓虹灯下朦胧。无论是男人女人,年轻绅士,淑女妓女,都成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时髦的抽烟贵族或者假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