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发展的历史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并称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享誉世界。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书写材料,使文字有了新的载体,结束了先民在石壁、兽骨、竹简、帛上书写的历史。同时,纸也是文房四宝之一。

古籍中有一种说法是东汉蔡伦造纸术,至今仍有争议。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和资料来看,西汉时期的墓葬中已经出土了古纸。当时的纸是动植物纤维的混合物,这些纤维边角料再加工制成纸。自东汉以来,造纸技术得到了改进,人们只用植物纤维就能制造出薄纸。

由此可以推断,蔡伦对东汉造纸术的改进功不可没。他发明了用树皮、麻、破布、渔网等材料造纸的技术,并将纸呈献给皇帝。因此,人们也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笔、墨、砚的发展。造纸术传到东南亚、欧洲和阿拉伯国家,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1986年间,学者们对古代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陕西Xi安和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麻纸是否属于纸进行了争论。这种纸因其厚薄不均,纤维分布不均匀而被称为麻纸。汉至唐近千年来,麻纸一直是中国书写绘画的主要纸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的丰富,造纸的原料也逐渐增多。魏晋以后,人们开始用藤皮(稻草、麦秸)、桔皮、桑皮、麻竹、荨麻等材料造纸。东晋时,麻被用来造纸。用这种材料制成的纸坚韧、洁白、耐水,应该是宣纸的雏形。真正意义上的宣纸,属于南朝时期安徽歙县等地生产的一种银纸。当时梁武帝的纸上诗是“白如霜雪,方与棋,宣情守记,而不与网渔。”足以说明当时的造纸术水平。

隋唐是造纸术的鼎盛时期。这时纸的品种和样式基本形成,纸的染色工艺就出现了。到了唐代,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纸,如扬州麻纸、青檀皮制宣纸等,还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鄱阳白、诚信堂纸等。给信纸染上颜色是当时的一大特色。仅四川就有深红、粉红、明黄等10种彩纸。

到了宋代,竹子和竹皮取代了大麻,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此外,木棉还被用作造纸的原料。随着印刷业的兴起,金代发明的适合印刷书籍的竹纸很受欢迎。此外,纸张的加工技术也在不断改进。除了精雕细琢,在加工中还加入了蜡、黄柏、胶、明矾、彩、金银辅料,使纸张更加光滑、平整、美观。

明清时期,中国造纸工业继续发展。文具和宣纸的制作技术越来越精湛。在制作过程中,除了上浆、加矾、打蜡、染色、印花、沙砾抛光、洒金银外,人们还采用豆板、拱花的印刷方法,制作出各种精美的文具。到了清代,作为主要书写材料的宣纸,起源扩大,名称繁多。除了玉盘纸、罗纹纸、六吉祥纸、回形针之外,还有很多特殊的纸,比如南屿县的布纸、湖南莱阳的棉纸等。到清末,机器造纸技术传入中国,造纸业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