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省会的历史变迁

河北省都城变迁史:元大都-北京-大明府(大名县)-镇定府(正定县)-保定府(保定)-天津-北平(北京)-天津-保定-天津-保定-石家庄。

河北省会的变化是中国最频繁的。

元朝时,河北属腹,直属于中枢省管辖。据元代地理志记载,“书中间,东接诸山,西接河北之地,谓之腹”,即黄河以北、太行山东、西的地区,即今天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的一部分。其实腹部是有信心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元朝周边,所以极其重要。元朝是腹部的核心城市。

明朝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决定迁都北平(迁都后改名北京),在北京附近设立北直隶。北直隶的范围大概就是今天的京津冀三地的结合部,明朝的首都北京就位于北直隶的核心。

清顺治十五年(1658),直隶省(原名河北省)正式成立,总督驻大明府(今河北省大名县)。

清顺治十七年(1660),直隶总督迁正定府(今河北省正定县)。

清康熙八年(1669),直隶总督迁至保定(今保定),省会迁至保定。直到清末,保定牢牢地作为直隶(河北)的首府长达200多年。

1870 ——1902、直隶总督兼任北洋贸易大臣,直隶总督夏季在天津工作,冬季回保定。

1913年,直隶省会正式从保定迁至天津。1928 (17)年6月,直隶省改为河北省,从10年6月起,河北省将设在北平。6月1930,河北省将由北平迁至天津。

清末、北洋、民国时期,直隶(原名河北)府衙在保定、天津、北京之间频繁变动,保定于1935重新定为河北省会。

65438年至0949年,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成立,保定仍为河北省会。

1958年,天津由直辖市降为省辖市,再次成为河北省管辖。这个时候河北缺一个大城市支撑工业发展,于是省会从保定迁到天津。

1966年,天津恢复为直辖市。因为越南战争、中苏关系紧张等因素,战争的可能性增大,而天津地处沿海,很可能成为主战场,于是将省会迁回保定。1968年2月,河北省委决定将省会迁至石家庄,那里的局势相对稳定。

1971年,随着保定秩序的恢复,有人提议将河北省会迁回保定。作为回应,周总理批准河北省省会石家庄不动,从此石家庄成为河北省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