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它?
1931 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科学会议主席团审议通过了《中国拉丁字母方案》。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的第一届中国汉字拉丁化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国汉字拉丁化的书面计划、原则和规则。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首先在华工中实施,出版了47种书籍,印数超过65438+万册。许多中国工人已经学会了新的汉字,并且能用它们来读写字母。
1933年,拉丁化的新文字传入中国。1934年8月,“中国拉丁化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出版介绍拉丁新文字的书籍。然后在一些南北大城市陆续成立了拉丁化的新写作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有。据统计,从1934到1955的二十一年间,拉丁化的新写作群体超过300个。
拉丁新文字的传播也得到了文教界人士的热情赞助。1935 65438+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名人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对推广新文字的看法》,文章中说:“我们认为这个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切地希望大家一起研究和推广它,使它成为推动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这是拉丁化新写作运动的革命性宣言。
毛泽东非常欣赏当时的新写作运动。毛泽东积极支持新写作运动。在1940年6月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他说:“文笔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改革,文字必须亲民”。1941 1 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新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宣布新文字与汉字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年,在延安出版的《辛文子报》第一期,刊登了毛泽东的题词:“切实实行,越广泛越好”;朱德还题词:“让我们向全国推广实用新文字”。
拉丁化新字运动持续了近30年,直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的公布。对中国文字改革事业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发布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拼音方案随即发展起来。1949 10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成立了“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用什么字母。
在1951中,毛泽东指出:“汉字必须改革,必须遵循与世界文字相同的语音方向”。但是,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自己也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曾问史达林如何处理中国的文字改革。斯大林说,中国是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回京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定国家拼音方案。同时,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停止在北方推广拉丁新文字,等待新方案产生。
1955 10 6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给代表们发了六个拼音方案草案,其中四个是汉字笔画,一个是拉丁字母,一个是斯拉夫字母。会后,时任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的吴向汇报,民族形式方案三年后很难得到满意的设计,不如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这是在中央会议上通过的。
10月20日,毛泽东在关于知识分子的会议上发表了一篇支持拉丁字母的演讲。他说,“我非常赞成文字改革的想法。你同意将来采用拉丁字母吗?在我看来,在广大群众中,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中,有一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文字母?不过,好像还是用这个外文字母比较好。因为这样的信很少,只有20封,写在一面,简单明了。我们的汉字在这方面真的很自卑。不能比就不能比。不要以为汉字就那么好。几位教授告诉我,汉字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不能改。如果拉丁字母是中国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问题是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引自郑林溪《论语》)。
中国制定拼音方案时,苏联不再搞拉丁化,而是搞斯拉夫文字,拉丁民族文字全部改成斯拉夫字母。蒙古人* * *和中国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上世纪50年代,中国站在苏联一边,有人主张用斯拉夫字母在文字上与苏联结盟。苏联派往中国的语言学家谢尔久琴科也建议使用斯拉夫字母。据说苏联一位副总理访华时,对陈毅副总理说,希望中苏双方使用同一种字母。陈毅副总理回答说,中国的文化必须与习惯使用拉丁字母的东亚和东南亚联系起来。这样,中国没有使用斯拉夫字母。
1955 10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1957 10提出了《修订草案》,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将其作为新的。2月1958,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从1958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课进入我国小学课堂。
65438至0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拼写的国际标准。1978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统一标准的报告》。1982 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特有词语的国际标准,标准号为ISO7098-1982。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未来的改革方向是汉字拼音化。
1951年,毛泽东曾指示:“汉字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改造,世界文字的音标方向要一致。”在中国的学者中,有一些人公开提倡“双解”。比如,周有光主张实行“双楷制”,冯志伟提出先在计算机通信中实行“双楷制”,认为写作方法的改革要从情报学入手。政府不干涉这些持有不同意见的学者,不干涉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是教育部大力支持的,其宗旨之一就是倡导和研究“拼音”问题。我国政府如此宽松的政策为“双语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双语制的思想早在清末汉语拼音运动时就有了。后来很多著名学者都在关注这个问题。郭沫若曾说:“我们可以预见,汉字将有很长一段时间与新创造的拼音文字并行使用。随着新文字的逐步推广,汉字将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隐退。是彻底废弃了吗?不尽然!将来,永远,会有一些学者认真研究汉字,认识汉字,就像今天有些学者认真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一样。”
茅盾说得更清楚。他说:“我希望至少我们的孙子能两条腿走路,能同时用汉字和拼音字母写字。听报告,用拼音字母做笔记会比汉字快。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用带拼音字母的打字机。那该有多幸福啊!我不幻想汉字(方块字)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废除;但是,即使一百年后或者以后都用汉字,让我们的子孙用两条腿走路有什么不好?”
郭沫若和茅盾生活的那个年代,电脑还没有普及,他们也没有用过微型计算机,更不可能通过电脑上网,在网上自由漫游。但是,他们当时已经看到了双语的好处,如果他们今天还活着,一定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在计算机通信中首先实行双语的提议。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 *周年之际,我们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第十八条的规定,学好汉语拼音,用好汉语拼音,使汉语拼音在信息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汉语拼音的进程突然刹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适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势,我国对汉语拼音政策进行了调整。
1986 1月,时任国家语委主任刘道生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作《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报告时指出:“关于实施汉语拼音方案,需要强调的是,《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指定并公布的法律标准。它的制定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汉语拼音方案》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一个科学实用的方案。我们应该努力执行它,而不是另起炉灶。其实很难用其他方案替代。继续实施汉语拼音方案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后要继续加强拼音教学,逐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适用范围,研究解决使用中的实际问题,如汉语拼音中同音字和同音字的区分、汉语拼音的正字规范、汉语拼音技术应用中的注音方法等。”
刘道生的报告根本没有提到毛泽东指出的“拼音方向”,只是谈到扩大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这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了毛泽东提出的“拼音导向”政策,汉语拼音不再被视为文字,而只是作为辅助汉字的工具。
(2)汉语拼音的发明是专家和群众广泛讨论的结果。它不是一个人的发明,而是集体的智慧。1949年10月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一在北京成立,就立即开始研究汉语拼音方案。从这个时候到1958年正式公布计划,围绕计划的功能、制定计划的原则以及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经过反复论证,设计方案轻而易举,广大中国工人和有关部门付出了大量心血,经历了一个极其严肃认真的探索过程。首先,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经历了讨论阶段。1.汉字笔画方案探讨。1949年底,长期致力于文字改革的积极分子开始制定统一拼音方案。1952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后,制定拼音方案的工作正式提上日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成立了拼音方案组,共有12名成员:、马叙伦、吴、胡乔木、罗昌培、、丁锡麟、路志伟、魏、陈、和。在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马叙伦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因此,会上决定制定国家拼音文字方案。但是,对民族形式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1952年3月,拼音方案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什么是国家形式。经过论证,大多数人认为所谓民族形式主要是指文字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语言。新方案应以中文为基础,并考虑到少数民族语言。对于字母形式,大多数人倾向于力求美观,易于识别,便于从左到右书写,不受汉字束缚。具体有三种意见:黎锦熙主张稍微修改音标;丁西林和陈主张创造新的字母;吴、魏泰、等人主张打破界限,不局限于音标,而是用已有的汉字和一些外国字母。此后,拼音方案组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了拼音字母制作的几个原则,如:在拼音字母民族化的原则下,是否对音标进行一些必要的改动;拼音字母是否要音素化,如何实现这个音素;是否标注,在哪里标注等。同时,开始了设计方案的工作。1952年8月,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马叙伦传达了毛主席关于拼音方案的新思想。10月,拼音方案组提出了一套汉字笔画拼音方案,包括24个声母和37个韵母。1953年初,毛主席审阅了拼音方案组拟定的《汉语拼音方案》。他认为这套拼音字母的拼音方法虽然简单,但笔画还是太复杂,有些比音标字母还难写。拼音文字不需要做成复杂的方形,不方便书写,尤其是链接。正是因为汉字的笔画杂乱无章,才产生了草书。草书是破方体。无论如何,拼音字要简单,用原汉字的简笔画和草书笔画,笔画基本上尽量朝一个方向(单面),不要复杂,方案要多咨询,一定要真的简单易行才能实施。(一)根据毛主席指示,拼音方案组召开会议,决定分组拟定拼音字母方案,在十月一日前拟出一稿或多稿,供筛选。会上,委员们对国家形式仍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凡是能用一组字母拼出汉语特点的,都是国家形式;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汉字的笔画为基础,字母形式必须接近汉字,才能称为民族形式。会上还讨论了方案需要音素还是音节。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吴、、丁西林、和秘书处分别制定了拼音方案。6月,拼音方案组召开第八次会议,审议了五个方案,并决定在吴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在10月举行的第九次会议上,拼音方案组基本同意吴方案的音位三拼制原则,并提出修改意见。吴将根据讨论意见进一步修改方案。同时还决定拟定另一个双拼方案,以便与三拼方案进行比较,做出最终选择。1954年上半年,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将吴的修改方案发给有关部门征求意见。1954年7月1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时,拼音方案组提出了五种国家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其中有四个是双拼的,一个是三拼的,供会上讨论。会上决定,委员们会后单独研究,然后开会讨论。但会后无法确定一个满意的方案,因为这些“方案草案”都需要40-60封信。在学习中使用非常不方便。新构造的汉字笔画字母与汉字有一定的区别,群众不那么容易接受。有了草书的帮助,书写起来很容易横平竖直,但是很难做到简洁易认。尤其是拼出来的字不能保持方形汉字的特征,失去了所谓“民族形式”的意义。从1952年初到1954年底,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持试制了国家形体,即汉字笔画拼音书写方案,但一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觉得用汉字的拼音字母来表现民族性并不理想,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1954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5年2月成立后,拼音方案委员会于1955年2月成立,吴、为副主任,委员:魏巍、丁锡麟、、罗昌培、卢志伟、、王力、倪海曙、叶来石、周有光。2.对群众提出的各种拼音方案的讨论。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致力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同时,社会上许多热心于文字改革的人也在潜心探索和研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制定出一个更加完善的汉语拼音方案。到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及其前身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共收到各界633人提交的655个拼音方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从655个方案中筛选出264个方案,编制了《全国人民寄来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汇编》两卷,作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可以说,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机关的研究团队,全国各行各业的广大汉字改革爱好者都参与了方案的制定。1953年11月号的《中国语言》上,发表了由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秘书处署名的《关于各地寄来的拼音方案整理的报告》。报告将征集到的方案按字母顺序分为七类:(1)从汉字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偏旁汉字或笔画少的汉字,一类是基本笔画的汉字。(2)使用外来字母:主要使用拉丁字母,大部分借用斯拉夫字母,也有一部分夹杂拼音字母和汉字笔画,并对拉丁字母进行修饰或将汉字或拼音字母改为拉丁字母或斯拉夫字母。(3)音标:有的是种草音标。(4)速记:用速记符号作为字母。(5)方位字母:其音值由字母的位置决定。例如,AA A可以是ㄣㄢ.(6)数字:用阿拉伯数字代替字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写“429-321 607-317 129-324-124”。(7)图案化:字母由几条基本线条构成。从音节结构来看,主要分为四种方式:(1)音位:即以音位为单位。(2)半音位:模仿音标(三拼制)。(3)双拼:这一类分为两种,一种是音媒母;一种是韵母结合。(4)音节字母: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这些方案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各有各的独到见解。在汉语拼音文字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上,我们可以说已经触及到了每个角落。事实上,我们已经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实验,并进行了最广泛的比较和筛选。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拼音方案组在讨论民族形式的同时,社会上也在争论汉语拼音方案应该采用什么字母形式,“国际化”还是“民族形式”。许多直接从事文字改革的工作者也加入了这场讨论。有人认为,国家形体是根据汉字形体创造的、与汉字有关的音标。指出人们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这种书信形式,因此有望在群众中迅速普及。但是,大多数人主张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字母。他们认为民族形式主要表现在语言上,文字形式是另一回事。改革文字不是改革语言。如果新的书写符号系统能更好地为汉语服务,只会巩固民族形式而不会破坏它。在这方面,周有光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什么是民族形式》。他认为广义的民族文字形式包括两个方面:符号形式和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是一个民族的主要特征。改变并不容易,改变是一点一点循序渐进的。符号形式不一样,很容易改变,有时短时间内就能彻底改变。民族形式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习惯养成。所谓约定俗成,就是习惯的养成。经过训练,胡琴可以转化为民族音乐,旗袍可以转化为汉服,外国字母可以转化为民族字母。国家形态形成后,进入了一个固定的时期。这个时候,人们就把民族形式视为“不可改变”的东西。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或者很长时间,旧的形态变得过时了,同时新的形态被培养成熟了,于是国家形态就变了。周有光认为,没有永久的国家形式。他指出,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在国际上或广或窄地流传过。国际流通使原本一个民族专用的文字符号成为几个民族共同的文字符号,从而产生了文字符号的国际形式。文字(符号)的民族形式和国际形式并存,相互转化。经过国际流通,民族文字(符号)成为国际文字(符号),国际文字(符号)适应民族语言的特点,成为民族文字(符号)。除少数例外,现代国家的民族文字都是适应本国语言特点的国际文字。在几种国际字母表中,拉丁字母是最常见的。拼音字母的价值不在于稀有,而在于实用;不是说它有独特的传统形式,而是它有促进文化交流的相同形式。汉字的形体不适合现代字母的要求,任意创造不能算传统形体。今天,世界上最常见的拉丁字母是几十个民族在过去三千年的实践中逐渐完善的国际集体创造。与其另起炉灶,我们还不如采用它。当时有人主张用表意文字和拼音设计一个表音形声字,模仿汉字中形声字的结构模式。围绕这个问题也进行了讨论。大多数参与讨论的人认为,表意文字(象形文字)没有能力对世界上所有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标记,尤其是文字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突破了表意文字的规范,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来自民间的大量拼音方案和社会上关于拼音文字的讨论,对汉语拼音方案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国家语言改革会议讨论了文化改革委员会提出的各种拼音方案。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汉字改革会议上,中国文化改革委员会秘书长叶来石汇报了近年来发展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提出了六个汉语拼音方案的初稿,征求代表们的意见。此时提出的方案不仅是汉字笔画方案,还有斯拉夫字母方案和拉丁字母方案。当时提交会议讨论的拉丁字母方案被称为《汉语拼音方案(拉丁字母)》初稿,在此之前制定的拼音方案全部发展为拼音方案。“初稿”包括:(1)封信;(2)语气;(3)拼音一般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统一发音标准而发明的。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风俗各异,语言多样。为了方便交流,统一学习汉语,考虑到汉语可能有多种版本,所以发明了拼音来规范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消除沟通的障碍。拼音的发明主要是为了解决启蒙教育识字部分没有标准发音,教育过程必须口口相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