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什么时候出现的?什么时候普及的?

3000多年前,一艘满载水晶矿物“天然苏打”的欧洲腓尼基商船,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航行。由于退潮,那艘商船搁浅了。

于是船员们登上了海滩。一些船员还扛着大锅和柴火,用几块“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撑,在沙滩上做饭。

船员吃完后,潮水开始上涨。他们正要收拾东西上船继续航行,突然有人喊道:“大家快来看,锅底的沙子上有一些晶莹剔透的东西!”"

船员们把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拿到船上仔细研究。他们发现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粘在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上。原来这些亮晶晶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它们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晶体,这就是最早的玻璃。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混合在一起,然后用特殊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这使腓尼基人发了大财。

大约在4世纪,罗马人开始在门窗上使用玻璃。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绝对不能泄露出去,所有做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产玻璃!”

就这样,意大利的玻璃工匠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生产玻璃,他们一生不得离开小岛。

1688年,一个名叫付娜的人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方法。从此,玻璃成了一件普通的物品。

我们现在用的玻璃是用石英砂、纯碱、长石、石灰石高温制成的。

通过在冷却过程中逐渐增加熔体的粘度而获得的无定形固体材料。性是清脆透明的。有应时玻璃、硅酸盐玻璃、钠钙玻璃和氟化物玻璃。通常指硅酸盐玻璃,是由石英砂、纯碱、长石、石灰石经过混合、高温熔融、均化、加工成型,然后退火制成。广泛应用于建筑、日用、医疗、化学、电子、仪器仪表、核工程等领域。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玻璃的?

雍正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日益繁荣。每年夏秋两季,都有20艘西方贸易船来港,分别来自英国、法国、荷兰、奥地利和瑞典。这些大船来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虽然他们带来的都是白银,通常是三到五吨的西班牙银币,但也有一些西方产品,如呢绒,钟表,其中有一种是玻璃。

当时在广州承接洋船贸易的洋货商基本都是经验丰富的福建商人,建在广州城外西南角的洋货商规模都很大。银行外有商店,巨大的仓库,货场和河边的专用码头。在洋货店旁边,专门修建了一个院落,既有独立的对外门户,又有直接通往洋货店的通道。院内至少有一栋两层小楼,与当时的民居有很大不同。它是专门由外国船只租用,作为外国人在广州贸易时停留购物的场所。

既然是国外的博物馆,建筑格局就比较洋气。洋货店建在河边,所以离河近,一般有个大阳台。这座两层小楼在广州内外也是一种独特的新颖形式。洋货商最早进口玻璃,大概是为了建外国博物馆;二楼的窗户都是玻璃的,很有气势,很洋气。这种博物馆建造得非常完美,非常值得。当年,外国船只在一个贸易季节租用这样一个院子要花费近1200银。

玻璃用了之后,自然有人贪。然而,在雍正初年,没有名气的丁白和福建本地人基本上是被广州的政府和士绅看不起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和洋人打交道的福建人,包括商人、翻译、买办,都是主流社会之外的人。因此,雍正初年玻璃虽有进口,但用途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