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的发现过程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历史悠久,对该病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当时因为人们不了解它的病因,所以给它起了很多名字。起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也不太了解它的流行情况。因为它的黄疸,他们只认为是胆管卡他性炎症。
所以古希腊罗马一直称之为“卡他性黄疸”。1744-1749年,西地中海的一个岛上出现了这种疾病的疫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后来战争加剧了黄疸的流行。19世纪初,美国南北战争中首次记载了军队中的黄疸病流行,开始称之为“军营黄疸”。1863的秋冬是黄疸流行的高峰期,让人意识到这种病有一定的流行季节。后来,聪明博士在1888联邦部队中记录了71 691例黄疸。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流行情况符合目前的甲型肝炎..1912年,美国医生Cockayne对美国邦联士兵中的22 569例“卡他性黄疸”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161例死亡,病死率为0.71%。这个数字让他非常震惊,于是他开始研究这种疾病。经过研究,他发现这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以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并引起流行。严重者可导致急性黄肝萎缩死亡。所以古柯碱博士最早把这种病称为“流行性黄疸”,后来也有人称之为“感染性黄疸”。1939,肝穿刺活检出来了。经过肝脏病理学研究,证明此病是由肝细胞炎症坏死引起的,彻底抛弃了“卡他性黄疸”的旧观念。
发现了两条传播途径。
自从人们意识到这种疾病的传染性后,逐渐发现它常发生在人口密度高、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但它是如何传播的仍然是个谜。人们开始寻找传播它的方法。为此,可卡因医生仔细观察了一个病人的疾病传播情况。在患病期间,这名患者曾前往英格兰的威尔士(当时称为弗林特郡),在那里他与三个人有过密切接触,并将疾病传染给了他们。因此,可卡因博士认为这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的。但当时的意见并不统一,更多的医生甚至认为该病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只有欧美一些学者分别在1937和1939提出该病可能通过消化道传播。1942年,一个叫维欧特的医生用病人的十二指肠液经口感染人,证实了几年前欧美医生提出的消化道传播途径。但这时,正在研究黄热病的英国医生麦卡勒姆发现了另一种情况。当时为了预防黄热病,他给战士们注射了含有人血清的黄热病疫苗。几个月后,一些士兵出现了肝炎症状。这提醒了他,他在医学文献中见过一些肝炎病例,这些病例也是在接种含人血清的疫苗后发生的。他还了解到,一些糖尿病和老年病患者在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后,也会患上肝炎。这些未消毒的注射器针头上可能有少量的人血。因此,麦凯·艾伦考虑了人类血液中是否存在导致肝炎的病毒。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后不久,麦凯·艾伦博士和他的同事对一组志愿者进行了一系列观察和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他的假设。同时明确肝炎不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也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几乎与此同时,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证实了肝炎的这两种传播途径,并分别称之为“传染性肝炎”和“血清黄疸”。他们还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传染性肝炎的潜伏期比血清黄疸短。MacKay Allen在1947中提出,通过消化道传播的食物和水的粪便污染引起的肝炎称为“甲型肝炎”,通过输血传播的污染血液引起的肝炎称为“乙型肝炎”。
第一个在血液中发现的肝炎病毒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科学家们试图在各自的实验室里找到引起这两种肝炎的病原微生物。然而,他们的工作毫无结果。科学家怀疑这些罪魁祸首可能是病毒,因为它们可以在实验中通过非常小的孔,但他们无法分离培养这些病毒进行研究。20世纪60年代,肝炎的研究处于两难境地。这时,一位当时没有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博士,使这项研究走出了困境。他就是布伦伯格,内科和生化专家。
当时,布鲁伯格正在研究一种热带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象皮病。他怀疑象皮病的易感性差异可能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的,所以他想通过检测特殊的血液蛋白成分来找到基因差异。20世纪50年代末,布鲁伯格从世界各地收集了许多血液样本,设计了一种展示人体内免疫抗体的方法,从而找到抗体与这种特殊遗传蛋白反应产生的复合物。与此同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另一位血液学家奥尔特也在关注一个与麦凯·艾伦类似的问题:为什么很多需要频繁输血的血友病患者和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肝炎的症状?他怀疑这些患者是因为输血得了肝炎。阿特决定和布鲁伯格一起寻找疾病的原因。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在1965号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发现了一种神秘的蛋白质,可以与白血病患者血清中的物质发生反应。他们将这种蛋白质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这是人类血液中发现的第一个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此后对乙肝的研究如火如荼,病毒的其他部分也很快被发现:1970观察到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1971年病毒被分离出来,并显示出病毒的表面和核心;1972,当时公认乙肝E抗原(HBeAg)是病毒核心的一部分,与病毒的传染性有关。
甲型肝炎病毒的发现
虽然甲型肝炎的研究早于乙型肝炎,但发现其病原体的时间却晚于乙型肝炎..1908年,麦当劳的医生首次意识到甲型肝炎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他认为,急性黄色肝萎缩的发作是由一些特殊的病毒作用于先前受损的肝脏引起的。此后,许多科学家努力寻找甲型肝炎病毒,但始终没有找到。直到乙肝病毒的发现,许多研究者将研究目标转向了甲肝..1973年,费恩斯通博士及其同事用电子显微镜在患者粪便中发现了甲型肝炎病毒颗粒,并从感染狨猴(一种猴子)的肝脏组织中分离纯化出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种血源性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发现震惊了临床医生。他们意识到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筛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以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但即使经过严格的血液筛查,许多患者仍会感染输血后肝炎。所以科学家们怀疑还有其他种类的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传播,并将这种肝炎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为了找到这种肝炎病毒,科学家们试图“故技重施”,通过搜索乙肝的抗体-抗原来抓住这种病毒,他们首先隔离了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然后检查他们的血液。科学家们已经利用电子显微镜、人工培养和免疫学找到了这种病毒,但这种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似乎非常不稳定,难以捉摸。直到1989,美国科学家麥可·霍頓和他的同事们终于找到了该病毒的基因序列,并利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了丙型肝炎病毒。1990以来,随着高灵敏度、高效率的丙肝病毒血液检测方法的应用,因输血引起的肝炎下降到十万分之一。
丁型肝炎病毒的发现
里泽托是一名意大利胃肠病学家。从65438到0977,他和他的同事用免疫荧光法检查了意大利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细胞。他偶然在患者的肝细胞核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抗原,有点像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但很少与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同时存在。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乙肝病毒有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原。因此认为这种新发现的抗原是乙肝病毒的第四抗原,故按希腊字母顺序命名为delta抗原,该抗原的抗体称为delta抗体。后来发现这个δ抗原并不是乙肝病毒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有缺陷的RNA病毒。这种病毒没有外壳,必须借助乙肝病毒进行复制和存活。它常先后与乙型肝炎重叠或共感染,并可加重原有的乙型肝炎..因此,在1984中,里兹托提出将delta抗原称为丁型肝炎病毒。
另一种非甲非乙型肝炎
自1974发现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后,有学者回忆1955年印度新德里因水污染引发的肝炎疫情。当时有3.5万人患病,被误认为甲型肝炎,但近年来对当时采集的血清进行检测,发现这些血清中既没有甲型肝炎病毒的迹象,也没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迹象。后来印度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疫情,在尼泊尔、苏丹、前苏联和中国新疆都有流行。这让人想到非甲非乙型肝炎除了输血感染外,还有另一种通过消化道的感染。1983年,莫斯科脊髓灰质炎和病毒性脑炎研究所的科学家(Balayan等人)发现了HEV颗粒,但病毒没有被分离出来。因此,在1987 11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世卫组织病毒性肝炎咨询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有人提出非甲非乙型肝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另一类是经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不久之后,1989年,美国的Reyes博士成功克隆了HEV。因此在9月的日本非甲非乙型肝炎及血源性传染病国际会议上正式命名为HEV,1989。
其他肝炎病毒
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五种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都已被发现。是否存在其他肝炎病毒尚无定论。
1994年,有人在研究散发性急性肾衰竭时,发现了一种非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国外学者用不明原因肝炎患者的粪便提取物感染恒河猴,使恒河猴发生肝炎。在患者的粪便、感染动物的肝脏和粪便中检测出相同的病毒,故命名为肝炎病毒。但到目前为止,该病毒尚未分离成功,且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致病性也不明确,因此至今未得到证实。
1995年,美国Apote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类似黄病毒的基因序列,被称为庚型肝炎病毒。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相似,常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重叠,但至今没有明确证据表明该病毒能致病或有任何不良影响。
1997 65438+2月,日本学者在一名不明病原体的肝炎患者输血后发现了一个新的病毒基因克隆,认为是一种新型肝炎病毒,命名为“TTV”,即血源性病毒。然而,TTV的致病性需要进一步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