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就历史学科而言,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的。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一门与情境天然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历史学科中开展情境教学并不是必须的。然而,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境教学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存在去情境化现象;另一方面,当前的情境教学存在许多误区。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开展情境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审视历史情境教学的概念

什么是情况?什么是情境教学?请看下面的案例:

美国的一堂历史课。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宣布考试成绩后,发现很多学生情绪低落,就说:“如果要加分,给我65438美元+00。然而,只有白人学生。”《随心所欲》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愤怒地大喊,拼命跺脚,向老师扔课本和书包,以示抗议。老师像变魔术一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抵挡,用水枪喷学生。学生们的情绪达到了愤怒的高潮。这时,老师严肃地对他们说:刚才,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被白人警察阻止。他倒在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今天,我们将走近这位德高望重的历史伟人,学习他的演讲...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创造和引导,学生自然参与,教学过程在近似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这就是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为了唤起学生的某种态度体验,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一定的情感色彩和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情境,从文字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事情发生的环境。创造这种环境的目的是提供便于学生理解的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情境就像一座桥,引导学生从一岸到另一岸,从已知中探索未知。

情境既然为教学服务,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以下特点:立足生活,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具体形象有利于学生的融入;包含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融入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情境要有助于再现历史,培养能力,建构理解。那些与史实不符、牵强附会、非典型性、无意义的教学情境,在历史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否则只会干扰或破坏教学,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第二,透析历史情境教学的困境

历史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如何从情境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人和事,但很难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历史具有过去的特征,失去的不会回头,也很难追回;另一方面,受到制约的因素很多:一是受到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学科体系的制约。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学科体系过分追求理论化、概念化、符号化,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虽然在逻辑上严谨完备,但却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历史进程的丰富性和惊心动魄,给人以刻板干瘪的印象。其次,受现行中学课程教材的制约。以人教版高中必修历史教材为例,受传统学科体系和观念以及篇幅有限的影响,其中充斥着大量的“标志”、“开端”、“转折点”、“顶峰”等象征性词语,过分追求事物的本质,忽视了对大量历史细节的关注,呈现出多抽象、少形象、多结论、少过程、多深度、少广度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三是受历史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制约。看看这些专业术语,比如现代历史观、文明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就知道中学历史深受大学、专家、专业化的影响,历史走向大众的路还很长。第四,受高考命题方式的制约。虽然近年来高考题中的情境命题越来越多,促进了中学历史的情境教学,但仍然远远不够。

第三,考虑不同情境案例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情况有效?如何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下面结合几个教学案例,看看不同的创作带来的不同效果。

1.重现事件。

美国作家内森·米勒这样描述美国的大萧条:

超过15万美国人――超过总劳动力的1/4――在绝望中从一个工厂游荡到另一个工厂,寻找不再存在的工作。统计无效,失业人数可能高达17万。

惊慌失措的储户包围了银行,试图在银行关门或破产前取出他们一生的积蓄,但徒劳无功。

在偏远的高原上,一群群阴郁沉默的人拿着枪保护他们的农场和家园不被拘留者没收或被地方法官卖掉。

失业的匹兹堡钢铁工人把他们的孩子送到面包店乞讨东西吃;在纽约市的工厂里,女工努力工作,每天挣20美分。

爱荷华州的农民把滞销的牛奶倒在路上,烧玉米和小麦当燃料;在芝加哥,饥饿的人们在垃圾堆里觅食。一个寡妇在捡坏肉的时候摘下了眼镜,这样就看不到蛆了。

美国人的极度痛苦随处可见。它表现在女人忧郁的眼神中,因为爱情和欢笑已经从她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当巴尔的摩的杂货商观看他们自己的场景时,他们的脸上就有这种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