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心心二”这个词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
鲁迅
第一,读经典,读历史
一个富人说要读圣经[2],一群狭隘的人也说要读圣经。不仅是“读书”,更是“救国”。“时不时的学习,不是吗?”[3]可能是这样,但是甲午战争战败了。——为什么单单说“甲午战争”?是因为那时候学校还开着,在经学废除之前。
我以为伏案不深的朋友现在不用埋头缝书了。如果他长期沉迷于旧书,那么不妨读读历史,尤其是宋明史,尤其是野史;或者看杂七杂八的故事。现在的中西方学者,听到“四Ku全书总目”[5]这个名字,几乎是魂不附体,膝盖总是会发软。其实书的原本风格变了,错别字加了,连文章都删了。最方便的是密室系列[6]中的两种客家[7],一种是宋版,一种是斯版,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正史也是如此,“官编”和“王授权”。不仅是传记性的,而且要摆上“历史架子”;里面的
也不敢说什么。都说字里行间有好有坏,但谁有那么多心思去猜无聊的Hulu?至今我还是说“我会把我的生平事迹申报给国史馆做传记”,那就算了吧。
野史的和杂说的故事难免误传,令人反感,但我们可以看清过去,因为它不像正史那么矫情。再看宋代的事件,三朝北联[8]的编纂已经成了古董,太贵了,但是新印的宋人故事集[9]还是便宜的。明代《野收购》【10】原创,但也被打造成古董,每件几十元;很容易从《明南北略》[11]、《明史集》[12]和新印的《痛史》[13]入手。
历史书本来就是过去的旧书,与侵略成性的勇士无关。但是我之前说过,如果过不去,我们可以去查一下,知道我们现在的情况和当时有多相似。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我们当时迷茫的行动,迷茫的思想,都出了问题。
如果你试着去中央公园,你可能总是会遇到你的祖母,她的孙女在玩耍。这位祖母的出现预示着那个婴儿的未来。所以如果有人想预测你老婆未来一天的有钱模样,看看她婆婆就知道了。当然也有一些不同,但相差不远。这就是我们审计的用途。
但我并不是说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现在也无能为力,我奉劝人们对“过去”心存敬畏,认为它已经铸造了我们的命运。勒邦先生[14]说,死者的力量大于生者,这是事实,但人类是在进化的。据张将军说,美国某个地方禁止进化论[15],真是吓死我了。但是,你禁了,总会进的。
总之,越读历史,越能体会到中国改革的紧迫性。虽然是国民性,但要改革就必须改革,否则写在杂史上的就是前车之鉴。一改革,就不用怕孙女永远像奶奶一样了。比如,老奶奶的脚是三角形的,行走困难,而小女孩的脚却长满了脚,会飞;婆婆家的老太太得过天花,脸上有些缺点,但她老婆打了牛痘,所以皮肤细,肉白:这就差远了。
12月8日。
第二,持有和挖掘
在中国,当人们遇到一个有不祥征兆的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时,他们总是使用两种方法:压碎他或举起他。
压制的话,就用旧习惯旧道德,或者依靠官方力量。所以,你虽然为人民而战,却往往会因为这个“做”而灭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当你拿不下来的时候,你就把它举起来,想着把它举起来让它高一点,让它满一点,就可以对自己无害一点,心安理得一点。
聪明的人,自然也有利润和赞美,比如有钱的老的,演员的,总经理的等等;但是,在一般的粗人中,那些没有“读过经典”的人,很可能只是为了避免伤害。也就是说,就所崇拜的神道而言,它一般都是凶猛的。不言而喻,火神和瘟神,甚至财神都是像蛇和刺一样可怕的野兽;观音菩萨很可爱,但那是印度传入的,不是我们的“国粹”。综上所述,被夸的人十有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有八九不是好事,后面还会被表扬,结果自然会与支持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不仅能让他们不安,还能让他们非常不安,因为人的内心是不容易被满足的。然而,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仍然把它视为安全的方式之一。
我记得有一本讲笑话的书,书名忘了。也许是《林中偷笑》[16]。据说,当一个知县出生时,因为他属于一只老鼠,成员们集资铸造了一只金老鼠作为礼物。知县收下后,又找了个机会对大众说:明年正好是妻子的一生;她比我小一岁,属牛。事实上,如果你不先送金老鼠,他绝不敢想到金牛。一旦放手,就很难收拾了。不管金牛是不是没能力送,就算送了,也怕姨妈是大象。大象不在十二生肖里似乎不太合理,但这是我为他设想的方式。当然,知县还有其他深不可测的招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时期,我在S市,来了一个大都督。[17]虽然出身绿林大学,但他从来不“读经典”(?),但仍是顾全大局,听取民意,但自君子乃至庶人,都用了祖传的捧法来捧。这一次拜访,那一次恭维,今天送衣服,明天送厢房席,赢了他连得意忘形,结果渐渐变成老官僚,开始刮地。
最奇怪的是,北方省份的河流比屋顶高那么多。刚开始的时候,自然是为了防止它坍塌,所以我们在上面放了一点土;没想到,桨越高,一旦断了,灾难就越大。于是我们“抢堤”、“护堤”、“防堤溃”。颜色很多,大家都苦。如果我看到河水泛滥,我会挖河底而不是加堤。
觊觎金牛座的,不仅是金老鼠,还有死老鼠。然后,这辈子连生日都没必要了。光是存祝福语就已经是一大乐事了。
中国人自寻烦恼的根源在于持有,而“自求多福”的方式[18]在于挖掘。其实劳动量都差不多,只是从惯性太大的人的角度来看,他们觉得还是比较省力的。
十二月十日。
第三,第一个和最后一个
韩非子说,赛马的秘诀在于“不做第一,不做最后”。【19】虽然看起来像我们这种外行,但也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如果你在歌的开始就拼命跑,你的马力就会被耗尽。但那第一句话只适用于赛马,可惜中国人把它当成了人命关天的金针。
中国人不仅“不当头”,“不惹祸”,甚至“不先带福”。[20]所以一切都不容易改革;一般没人怕当先锋,也没人怕当先锋。然而,人性真的能像道家说的那样淡定吗?我想要更多。既然不敢拿,就得用阴谋诡计和手段。就这样,人变得越来越胆小。既然“不是第一”,自然不敢“不耻下问”。所以虽然是人数众多,但是看到危机就“鸟兽散”了。如果偶尔有几个人不肯回头受罪,大众评论员都会说他们是傻子。“执着”的人也是如此[21]。
我有时偶尔去看学校运动会。这种竞争不像两个敌国之间的战争,并不惨烈,但会因为竞争而挨骂甚至打起来。但这些东西是另一回事。走路的时候,大概是最快的三四个人到达决胜点,其余的都很放松。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失去了完成预定圈数的勇气,中途挤进了观众群。或者假装摔倒让红十字会用担架把他抬走。如果偶尔有一个人跑了,即使他落后,大家也会嘲笑他。也许是因为他太笨了,不可能是最后一个。
所以,中国一直以来失败的英雄很少,顽强抵抗的很少,敢单打独斗的军人很少,敢喊汉奸的跟班很少;看到胜利的迹象就纷纷聚集,看到失败的迹象就纷纷逃离。打仗比我们厉害的欧美人,打仗不一定厉害的匈奴人、蒙古人、满族人,如入无人之境。“分崩离析”这个词,真的很有自知之明。
“不以最后为耻”的人很多。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害怕自己永远不会一下子“分崩离析”。每次看运动会,我常常会想,胜利者是可敬的,而落后却依然不停止奔向终点的竞争者,看到这样的竞争者而沉默的看客,才是中国未来的脊梁。
四。败育和种子破碎
最近对于年轻人的创作,突然出现了“流产”的秋天,有一大批渴望和平的人。我现在相信,发明这种说法并无恶意,只是偶尔会说;该和好的也情有可原,因为事情大概就是这样。
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在旧的情况下如此冷静,在新的机会下如此暴躁。你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此愧疚,对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如此愧疚?
有着高超学识和远见卓识的先生们启示我们:不生圣贤、英雄、天才,就不要生;如果写出来的东西不是不朽的,就不要写;如果改革没有突然变成极乐世界,或者至少给我(!)还有更多福利,别动!.....那么,他是保守派吗?据说不是。他是一个革命者。只有他有公平、公正、稳健、完整、和平、没有滥用的改革法律;我现在在实验室研究,还没研究。什么时候研究?回答:我不确定。
一个孩子第一步学习的第一步,在大人眼里,确实是幼稚的,危险的,畸形的,或者干脆就是可笑的。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笨女人,她总是带着真诚的希望看着他迈出这第一步,绝不会因为他幼稚,害怕阻碍富人路线而“逼死他”;它永远不会禁止他躺在床上,让他躺着学习,直到他会飞再到地面。因为她知道,这样做的话,她就是100岁也不会走路了。
自古以来,所谓学者,对于后来者,都是致力于宣传或变革的禁锢。这年头有礼貌是很自然的。任何一个出来的人,大概都会遇到一个会婉拒电话的学士:留下来,请坐。然后我们讲了道理:调查,研究,推敲,修炼,...结果是我们在原地老死。否则就会得到“捣乱”的称号。我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问过死了和没死的老师要走的路。他们都说:不要东不要西不要南不要北。但是不要说应该是东,西,南,北。我终于看到了他们的内心:这只是一个“不去”。
坐等安宁,坐等进步,如果可以,那自然是好的,但你可以担心的是,你所等待的最后不会到来;不生孩子,不堕胎,等待一个英雄般精彩的孩子[22]也是一件很欣慰的事,但令人担忧的是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如果你认为与其得到优秀的宝宝,不如停止种植,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但要想永远听到人类的脚步声,我觉得堕胎比不生孩子更有希望,因为已经明确证明了可以生孩子。
12月20日。
嗜酒者互诫协会
【1】本文最早发表于1925年12月10日、12日、22日北京《国民报》副刊。
[2]张财主指人。读经救国请参考本卷[11]第131页注。
[3]“边学边学”这句话,见《论语》。“说”与“曰”相同。
(4)开派废经。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很快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戊戌变法(1898)期间,光绪皇帝于7月6日颁布法令,设立普通中小学,改书院为学堂。6月20日,颁布了废除科举八股的圣旨,称“凡用四书五经者,一试。”
[5]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馆成立,官员们用了十年时间,分别对宫中收藏的书籍和民间赠送的书籍进行了挑选和记录。人们花了* * *三种书进行挑选和记录,分为四个部分:经典、历史、儿童和藏书,号称“詹姆斯四世国王”,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保存和整理文献的作用;然而,它也是清政府文化控制的具体措施之一。任何被认为“违反法律”的书,要么被“彻底销毁”、“销毁”,要么被篡改,使其后来毫无根据。[6]《林朗密室系列》是清代胡炜的校刊,共* * *五集36种。收藏的书籍主要是奇闻轶事、记叙文、解说类的书籍。
[7]《毛婷客家方言》为宋代黄休复所作,十卷* *。内容是记录五代至宋代(约公元十世纪)蜀中的杂事。
[8]《三朝北盟编》为宋代许所编,卷* * * 250。该书收集了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至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宋金和平战争史料。
[9]宋代故事集系列,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宋代书籍(均为笔记小说),夏敬观主编,已出版20余种。
[10]《野集》为《万历野集》,明代沈德福所撰,三十卷,四个补遗。它记录了宗申从明朝建立到万历年间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井话。【11】明代南北简介明代指南北。清代六大奇观。《北略》二十四卷,记录万历四十四年(1616)至崇祯十七年(1644)的事件;《南略》十八
与《北略》有关的一卷,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元年(1662)南明帝李咏被害一案。
【12】《明史集》是清代的俗人文集,共27卷,16种明史。每本书记载的都是明末遗风。有一个首都刘云局的排印。
[13]乐天居士主编的《痛苦的历史》共三集。辛亥革命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收录明末清初野史20余种。
[14]勒邦·勒彭(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他在《民族进化的心理规律》一书中说:“要理解种族的真正含义,就要同时延伸到过去和未来。死人比活人无限多,也比他们强大。”(张功标译,商务印书馆版)参见《热风》、《随想录》第38页。
【15】关于美国禁止进化论,张在《甲寅周刊》第十七卷。
号(1925年11月7日)在《再解义》中说:“十——尼在田瑞西州。对更虔诚的人的尊重也是如此。这是州宪法规定的。每本教科书。理性与圣经相矛盾。应该被禁止。该州有一个城市叫代唐代顿。在它的小学。有个老师叫JohnThomasScopes。教弟子进化论。州政府非常愤怒。这是违背教义的。再碰宪法。指名道姓逮捕史的家人。法官问他的罪行。”后来,因“读其文士。罚款100元。”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其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的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它揭示了生物起源、变异和发展的规律,对现代生物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6】笑林广记冯梦龙编纂的《笑林广记》明代十三卷,清代被禁。后来书店把它改编成了《笑林广记》,有编者签名的十二卷。
人们。关于金老鼠的笑话,见本书第一卷(亦见《广孝赋》第二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是辛亥革命。s市,指绍兴;总督指的是王金发。见《范爱农朝花夕拾》及其关注。王金发曾领导浙东洪门会平阳派,号称万人千面,所以作者戏称他为“绿林大学出身”。
【18】关于“自求多福”的语言,见《诗经·大雅·文王》:“常与自己的生活相配,求多福。”意思是只要跟着命运走,福禄就来了。
[19]“非第一,非最后”见本卷第110页注[29]。
20)《不做武将》出自《礼记·谭公》:“不做武将不好吗?”据汉代郑玄注:“为兵攻而攻,谓之荣守”。“勿以祸水为始”“勿以先福”。见庄子故意:“勿先为福,勿先为祸;感觉要跟着,逼着走,逼着开始。”
【21】关于“持之以恒”的语言,参见荀子《劝学篇》:“持之以恒,可以金石为开。”雕刻的意义。
[22]宁馨儿晋松时代的一句谚语。《王进延川书》:“什么使一个老妇人快乐?”辛辛儿的意思是“这样的孩子”。宁,如是;心,一个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