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发展史概述

先秦时期是中国散文的成熟期和第一次繁荣期。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散文集是《尚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史上百家争鸣。他们各自对如何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散文的发展突飞猛进,产生了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著名的哲学论文有记录老子思想的《老子》,还有很多重要思想家自己的著作,比如墨子、庄子、韩非子、吕春秋、荀子等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重大事件,以及游走于各国的军事家、说客的言论,可归于历史散文,为中国叙事文学树立了典范。

汉代散文延续了先秦散文,并有所发展。先秦哲学散文是在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的特定条件下繁荣起来的,其思想和原则也是由现实引发的。在此基础上,汉代政论融合了儒、道、法思想,进一步与时代紧密结合,发挥了经世济民的功能。

汉代散文可分为三类:历史散文、政治散文和哲理散文。历史散文包括《史记》和《汉书》。政论文有贾谊的《治安策》、《论渡秦》、《晁错谈军务》、《谈贵粟》。哲学论文包括刘安的《淮南子》和王充的《论衡》。

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或记录、阐释历史,或批判、议论当下,或为解决问题,或为陈述理想而写作。他们的动机和目的不在文本中,所以每篇散文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唐宋以来散文作家一直崇尚这两个时代散文的基本原因。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两者的区别在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解体和国家形成的过渡阶段,是一个分离与融合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是在大一统的汉帝国崩溃后分裂的。由于混乱的政治环境、儒学的衰落和玄学的兴盛、道教和佛教的传播等因素,造就了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学趣味和氛围。此时的散文普遍追求“美”,强调形式,注重修辞,但个人感情加重了很多。这一时期的文风趋于精致细腻,与先秦两汉气势磅礴的散文大相径庭,而是代表了表现山川之美的文风。山川是自然的,政治、经济、社会是人为的。面对人为的混乱和黑暗,文人墨客从山川美景中寻求寄托和慰藉。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以北魏李道元的《水经注》和杨玄之的《洛阳伽蓝注》为代表。《水镜笔记》文笔细腻,文笔流畅,呈现出壮美秀丽的山水,生动迷人,对后世山水游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洛阳伽蓝》描述了洛阳的佛寺园林。文字简练,文字丰富优美,记述详尽,反映了当代社会面貌和豪门僧尼的奢靡生活。其他山水小品,文字优美,意境高远,意趣隽永,充分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的心态。

唐朝不同于汉朝,它的文化是包容的,所以佛教,旧观念,审美文风,从魏晋以来一直延续。直到中唐时期,韩愈注意到国家日渐衰落。鉴于六朝骈文的奢华风气,他开始呼吁古文运动,试图用平淡明快的散文取代浮华的骈文。所以,易写易读的散文,在唐诗时代一度盛行,但在晚唐五代逐渐衰落。

韩愈的创作,语言明快流畅,充满了文学精神,在议论、叙事、抒情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另一位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柳宗元,用山水游记和寓言散文来说明散文优于骈文。柳宗元山水游记用山水书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寓言散文短小精悍,犀利深远,或评论时政,或讽刺人性。

北宋中期,欧阳修继韩愈之后,以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先锋,领导了现代古文运动。他们六人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并称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他们的散文集历史散文、哲理散文、魏晋南北朝情怀于一身。散文达到了顶峰,所以在中国散文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金元散文之后的明代散文发展低迷,作家沉寂。由于八股的政治特性,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八股产生了反作用。前后七子为首的文学集团,主张仿古复古,强调“文学必秦汉,诗歌必盛唐”。当时秦汉时期的古文摹仿兴盛,摹仿古风笼罩了明代文坛一百年左右。但一味的抄袭模仿毕竟不是好的创作心态,产生的作品价值有限。此外,散文的出现也为明代散文注入了新的气息。

清代,明代出现了坦率浪漫的小品文,主要有张岱、李渔、袁枚。与、魏、王琬并称为“清初三大散文家”。但他们的文风并没有得到道家学者的支持,他们发起古文运动复兴唐宋文风,即桐城派,继承了归有光“唐宋派”的古文传统。创始人方苞、刘大奎、姚鼐并称为“桐城三祖”。姚鼐是桐城派大师。他的古文主张“义(内容合理)、考证(材料准确)、抒情诗(措词精美)不可偏废。”讲究义法,崇尚义理,要求语言优雅干净,反对低俗。后来,曾国藩发展为湘乡学派,姬静、张惠言发展为阳湖学派。

清朝甲午战争后,风格逐渐转变。以梁启超的《论政治》为代表,文风浅薄,夹杂俚语,与清代古桐城派大相径庭。1917年,胡适、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为中国文学的本真,主张建立通俗易懂的社会文学。这时候,年轻学生开始跟风。

现代散文用的文体更多,更朴实,少仿古人,更欧化,更注重个性,题材更广,更细微的点和讽刺。散文易于阅读和写作,这使得这种风格被广泛使用。学生的作文几乎都是以散文的形式表达的,可以说大家都知道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