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主要桥梁信息
第一,闽中大桥可以天下第一。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桥是河北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初年(605年后)。(2)福州的桥梁建筑在唐代也已出现。现存最古老的石桥是闽侯县红卫乡的龙泉桥。建于唐景云元年(710),为石拱桥,长3.3米,整体巨石雕刻而成。还有福州的“莲坂桥”,建于唐六年(771)。它位于南郊程门镇莲坂村前,甘泉山北麓。石扁梁建筑,单孔,总长15m,面宽1.41m。两岸的桥台呈长方形,全部用直径约40厘米的木桩堆砌石块。两座桥台之间竖立着两个大大的石梁,石梁在上面题词:“等边关满了,我要和我的妻子林十六娘为我的父母造一座桥。祝家人和国家平安共荣。是1911年8月3日做的。”上元辛亥,是唐大历六年。③炯龙桥,又名“飞盖桥”、“沈工桥”,位于闽江口下游的民安镇兴港出口处,也是唐代所建,宋代刑铮重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1922年修复。为石质多跨悬臂扁梁建筑,南北走向,全长65.65米,宽4.46米。5墩6孔,墩为船形,每两墩之间铺设3块巨大的石梁。桥面两侧设置石栏杆,立柱截面为方形,立柱上雕刻有狮子、莲花、球等。在桥的南面,有宣帝亭,它是由木头制成的,有四个角,旁边竖立着两块石碑。一件是刑铮刻有“飞桥”的书,另一件是康熙时期学者刻有“沈工桥”的书。桥北有圣王庙,土木结构,歇息于山顶,重檐。庙前有一跨街亭,连接庙堂与桥。亭内有三块石碑,记载着“炯龙桥”的历史沿革。④
福州的古桥形态各异,风格各异,主要有浮桥、石桥、石拱桥、木桥、亭桥(宅桥)等。小桥精致,小桥壮观,深涧小桥险峻雄伟。如位于仓山区盖山镇杨琪村的“乌门桥”,俗称“乌门桥”,建于宋四年(1089),南北走向,石扁梁建筑,4墩5孔,墩为船形。桥墩上部采用悬臂墩法,五层重叠,一个总长34米的巨大石梁。桥面两侧有栏杆,立柱上用楷书镌刻着“黄州八娘”。民国《福建通志》中记载“每石皆有刻字,笔法似蔡莫峻”,此字已废。⑤再如“多亭桥”,又名“店板桥”,位于晋安区日溪与罗源县霍口乡交界处。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淝水河畔,相传为清代学者斯所建。是福州保存完好的大型单孔波纹木托风雨桥,桥亭屋顶。再比如“护国桥”,位于罗源县七步镇护国村。建于宋元丰二年(1079),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毁于洪水,次年村民集资重建。据桥楼石碑记载,该桥于光绪九年(1883)九月断桥,十月监造郑元郎独立修建。建安五年(1916),董大禹和郑重修。桥梁、塔楼、寺庙和道路都获得了成功。“这座桥是石梁的一座平桥,有4个桥墩和5个孔。
元吉桥,又名石墨桥,建于闽侯县白沙镇连坑村南山河上,是古代福州至京都的必经之路。这座桥东西走向,全长23米,宽5米。游廊屋单檐悬于山顶,梁式木架,高4.5米。两边有木栏杆,桥架倾斜,头尾落在两边的岩石上。桥距离溪底水面约20米,矗立在空中。如果它看起来像一个宏伟的建筑,它将是壮观的。桥亭上挂着一整块酸丝板的木匾,长193 cm,宽63 cm。牌匾上刻着“元极桥”三个大字,方寸间刻着一幅书法跋。其中说:“凡在世上工作之人,必以造桥之心为心,则世界远非善,而造桥之心又怎能远非善?”此碑为清光绪年间(1875 ~ 1908)进士、乡民陈景绍所写。他的书法苍劲飘逸。
福州还有很多造型各异的古桥,被改造成了现代桥梁,既当文物桥,又当交通桥。如位于福清市新厝镇魏桥村的“魏桥桥”,又名“商鞅桥”、“兴化江口桥”,是福清市与莆田市的界桥,建于宋五年(1090)。目前在石桥原桥墩上改建为公路桥,长97米,宽4.8米,9个桥墩,10孔。又如位于连江县廖燕乡朱功村的“朱功桥”。建于宋嘉佑三年(1058),由知县朱鼎修建,故名“朱功桥”。桥北有一小塔,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修。1977原桥拆除,在原桥址上改建为双孔石拱桥。原来的“朱功桥”只剩下桥柱上的两只石狮子。古石桥改造成现代桥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州古桥建设的高超技艺。
第二,山近水远,奇巧凶险。
为了适应福州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山涧水洼多如网,古桥工人避自然,心思缜密,巧夺天工,修建的人工桥梁融入自然环境,为自然景观增添了美感。比如“鹤浦大桥”,又名“霞浦大桥”,位于闽侯县南屿镇鹤浦村。它建于宋代。这座桥长20米,宽2.5米,有4个桥墩和5个由石头制成的洞,还有一座石板桥。全桥共种植3棵古榕树,枝繁叶茂。特别是中墩上有一棵古榕树,树龄超过300年。它的根很粗,蜿蜒20多米。它像一条巨龙,贯穿全桥,与桥面的石板、桥墩紧紧相拥,世所罕见。另外两棵古榕树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霜,苍翠繁茂,枝干纵横交错,似乎连在一起。桥边的松、竹、李“三友”,如今老而茂盛。树下建了一座小庙,供奉庐山的狮子和神仙师傅。这座寺庙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据说明朝的尚书黄高经过这座桥,受到神灵的启示,进入了这所高中。看这座桥,人在树下,树在桥上,桥在水中,人、桥、树、水融为一体,如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榕荫桥位于闽侯县南通镇苏坂村,始建于宋隆兴二年(1164),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里仁邮政部尚书陈璧重修,全长27米,宽3.5米。是石梁桥,是船墩,是码头。书法苍劲醇厚,朴实无华。精湛的造桥技术与碧水、参天古榕树、碧绿田园融为一体,美丽迷人。
两岸悬崖造桥是福州桥的一大特色。谭乔,又名危桥,位于罗源县鉴江十间里。建于明嘉靖丙午年(1546),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马淮倡导,为单跨石板桥。两端以悬崖为依托,桥面横跨峡谷6米。它由两条巨大的花岗岩条组成,宽1米,厚0.5米,长8米。目前仅有桥梁1座,高度13米,无桥梁护栏。再比如“鼓桥”,位于闽侯县京溪镇关中村。根据桥头附近三丰寺石碑上“大元七年延”(1320)的考证,大桥和三丰寺应该是同时修建的。现存桥梁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为单孔石拱桥,长约21m,宽3.2m,高20m以上,跨度9m。桥顶面厚0.35米。从桥两边的悬崖,中间建起一座半圆形的石拱桥。从小溪上看去,高高的悬崖和溪流直泻而下。溪水顺桥而下,两岸悬崖,深潭。这条小溪形成了30多米高的落差。急流将水池冲击成三个直径分别超过1米的洞穴,急流冲入洞穴,发出“砰砰”的鼓声。桥上行人听到这鼓声,心中顿时大增。因此,石拱桥又叫“鼓桥”,被誉为福州最壮观的古代石拱桥。
在福州的各种古桥中,吴桥(又名亭桥、于风桥)是独一无二的,即桥上有桥屋和桥廊。正如清代周亮公《民小记》所言:“楼筑于清翼桥上,处处有图。.....福建多雨,想歇脚的人就在屋檐下铺上木板,有几尺深,能很好的看到围栏。看来人家是不敢见山中有断层的人了。”⑥如“三溪亭大桥”位于闽侯县胡大乡刘金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为单跨石墩木梁古桥,全长32米,宽3.8米,桥亭高4.5米。它横跨在习雪东西两侧的悬崖上,看起来像一条飞行的彩虹。建桥人将桥两侧溪流10米高度的悬岩劈开作为桥台,斜圆木呈“八”字形,向跨孔中间伸出支撑大梁。桥面横铺木板,4柱3廊,进深12间,方便行人休息或遮风挡雨。再比如西塘桥,位于永泰县东阳乡西塘村。修建日期待考,清乾隆十九年(1784)重修。石拱单跨20.3米,总长29米,宽4.2米,高11米。桥上盖着木亭,两边40根双排木柱,靠在栏杆上,两端石阶连接古道。又如“闭桥”,位于闽清县黄翔镇黄村,始建于宋代(1165 ~ 1173),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桥长53米,宽3.2米,圬工为墩,木材为桥。桥面铺红色地砖,两侧46根立柱分内外两排,形成11亭架。亭顶有五个亭翼,铺青瓦。红色涂装的扶手和两侧的木椅,简单而优雅。行人在廊桥上休息,隐于青山碧水之中。“截流桥”是福州最长的亭桥。
第三,内涵深刻,形式瑰丽。
福州古桥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在中国古桥中体现了中国深厚的传统审美观念和福州地域的意境,也展现了中国古桥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福州古桥建筑风格。可以说,古桥不仅是一种大众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艺术品,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福州古桥建设者善于总结和运用先进的桥梁技术,并将其与传统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如桥梁的附属建筑和石雕技术形式丰富,艺术精湛,桥上常饰有石雕、碑刻、亭、塔、栏杆等艺术品,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因此,清代周良工在《福建小荠》中说,闽中的桥是“最壮丽的”。福州“万寿桥”是闽江上最早的大型桥梁。据明代王应山《杜敏记》记载:“横跨台江的万寿桥,原为浮桥,屡修屡断。宋与之间,县令王祖道置田11顷72亩,以资修桥。元走进万岁殿头陀。大德七年(1303),头陀法主王下令筹筑石桥,水巷二十九条,上翼石栏,奇长一百七十尺,南北两亭。它完成于知止第二年(1322)。祖马,一个单身汉,经常记住并在右边刻上“万寿桥”这个词。⑧“万寿桥”原名浮桥,建于宋八年(1093)。当时,周知王祖道征集工匠,以琅琊州为中心,在南北修建了1浮桥。北桥江面154m宽,20条船,南桥江面约785m宽,100条船系在18根石柱上,用粗藤索栽在河中;船上铺满木板作为桥面,高3.4米,宽3.4米,两边有栏杆。两座桥的总长度为1000米。为了方便在河中央航行,在河中央的浮桥处仍然有两个很高的门。整个桥梁建设工程完成于宋绍圣元年(1094)。宋崇宁二年(1103),在冷烟洲和臧倩山之间出现了另一个沙洲——中州,江面分为三条水道,于是浮桥改造为北、中、南三条。北桥(现小桥)16船,中桥(万寿桥)73船,南桥(江南桥)13船,* * 102船。⑨陆游《过浮桥到南台》诗说:“客疾废登。听说南台有一试。九迹咆哮浪上,千船过江。“⑩由于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浮桥无力抵御风浪的袭击,经常损坏,两岸交通经常中断。到了元代,又重修为石桥,即“万寿桥”。{11}“万寿桥”始建于元代大德七年,建成于元代知止二年。它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筑工程。和后来的江南大桥一起被称为桥。全长570多米,29孔28个船形石墩支撑着石梁。这座桥是用石板铺成的,用石头围起来的。桥栏上的石柱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桥的南北都有雨亭。“万寿桥”在桥梁技术上的一项创新,就是对桥梁基础采用“卧木沉基”的方法,即用木笼填石作为基础。首先,在码头放一个木笼子,然后,用石头填充笼子作为基础。“万寿桥”建成后,历代都有修桥。1930为适应汽车交通,日本大和工业合资公司承包改建水泥路面。1971年“万寿桥”全面加高加宽,更名为“解放桥”。{12}1995至1996拆除重建为现代桥梁。
建于唐代,宋代重建于台江区新港街口的路童桥,是一座花岗岩石拱桥,两墩三孔,自西南向东北走向,形似玉带。全长30.7米,宽3.6米,两端为台阶。两侧护栏的望柱、撑杆、横隔板均按宋代建筑方法的规定建造,是福州现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桥。{13}民谣云:“南台为沙河,河口以路相连。先出了状元,再出了相公。" {14}
位于闽侯县尚洁镇乔蓉村的十四门桥,又名,是闽侯现存最长的宋桥。始建于宋元丰二年(1079),东西走向,石结构,扁梁式,全长102米,船形石墩13座。两个桥墩之间的距离从4米到6米不等,每个桥墩由两块石板水平构架而成,形成桥面,宽度为1.8米,拱起在西园溪上。这座桥已经损坏了很多次,后来又重建了。建造和维修这座桥的人的名字和年代都刻在桥面的石板上。其中,第一孔北向桥面的石板上刻有“庚申二年十一月,石匠张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仁辰完工”的铭文。{15}“十四门桥”是一座建筑技术独特的石墩板桥。古代造桥者根据粉砂质松软的地质特点,采用了“卧木沉基”的施工工艺。将几层纵横交错组成的筏子固定在建桥墩的水面上作为桥梁基础,然后在水面上建石墩,再将筏子沉入水底,使基础与石墩之间的受力平衡牢固。“十四门桥”是一幅美丽的水乡画卷,与山川的浓荫融为一体。明代郑作《十四门桥》诗曰:“祁山西数里,平泉起,碍柴耕。现在过了多少游客,我记得过了西苑十四桥。”{16}
沙河桥,位于台江区八一七南路桥头,与俗称“桥”的万寿桥相对应。沙河桥,俗称“小桥”,始建于元代,明成化六年(1407)由知府周纯重修。跨度7.2米,拱圈厚度只有0.2米,远小于现代桥梁设计理论的计算值,拱顶离路面很近。已经600多年了,现在每天都有一千多辆车经过这座桥,其中一些是卡车,石桥仍然完好无损。沙河大桥被现代桥梁专家誉为奇迹般的“薄拱桥”。{17}
福清市海口镇龙江入口处的“龙江桥”,又名“海口桥”,始建于宋正和三年(1113),由太平寺高僧寿斯发起,宣和六年(1124)竣工。原名“洛江大桥”,后改称“永平大桥”。绍兴三十年(1160),改称“龙江大桥”。这座桥是用花岗岩建造的。先用巨石填地基,再建桥墩。桥墩是船形的,用尖头来划分水势。桥墩之间的巨石是横梁,铺着石桥。全长476米,宽4.2 ~ 5.2米。桥面两边都有扶手。共有41个桥墩,现有桥墩39个,间距约为11米。在桥的南端,有两座乔榛塔,每座7层6面,实心,高6米。浮雕上装饰着佛像、侏儒、莲花和狮子。明朝万历年间,清朝顺治年间,康熙年间,乾隆年间,民国年间,多次修缮,桥头立有碑文。{18}“龙江大桥”是福清最长的石梁古桥,至今仍保持着完整的结构。也是福建省四大古桥之一。此外,小桥总长700多米,横跨龙江下游,气势壮观。
矗立在闽侯胡大乡刘金村的“三溪桥”,单檐悬于山顶,梁式木架。它不仅结构科学,布局严谨,技艺精湛,而且有24对梁柱,每对都有对联。有对风景的赞美,如:“敖梁架空仿虹见天,鸟道斜而龙邻井。”“潮起朝朝,眼看着看着看着看着。”有人以景咏史,如:“文王疑避雨之地,黔西子怡路当感兴趣”。“目逢众人,桥能效入鞋;下士欣欣曾知丽水大车。”还有人对文化奇观赞不绝口,如:“数武功,数村落,各地家家极快;看着三山遮草木,好奇怪好奇怪等等。,为桥段增添了诗意。
四、沧桑福建,承载历史的桥梁。
桥梁,经历了人类的沧桑,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它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及社会发展和进步;它有济世之材,也有助人之德。古语有云“天下有路通津凉岛”。{19}
位于鼓楼区杨桥入口处的“双掷桥”,原名“何超桥”,又称“回潮桥”,因桥下的河水一端与元帅庙河相连,另一端与两河交汇处的白马河相连而得名。该桥建于唐代天宝十二年(754年)。它是一座石制单孔拱桥,桥上有一座亭子,桥周围种着三棵古榕树。树木遮天蔽日,是人们乘凉的好地方。据民间传说,明末清初,桥边有刘、陈两家。刘的儿子想娶陈的女儿为妾,但陈拒绝服从,并在夜间与新婚丈夫逃跑。可惜被抓了,两个人都被绑起来扔到河里淹死了。民间有句话:“双抛江不分离,夫妻结。”浩浩荡荡的刘氏家族血债累累,世代潮悲。”从此,“何超桥”改名为“双掷桥”。
建于唐代鼓楼区八一七北路中段的安泰桥,是当时洛城南门里舍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桥。“宋宣和,郡守刘造于其上建亭,旧《重修天津运河》为掌书记陶岳所书,涉门。”《杜敏纪》:亭废,碑不存。荣成风光考:唐·天府初(903)洛城南门,人绣错落,船排云,两岸酒楼歌厅,柳荫榕树叶出箫管。顾诗《出利归门》:‘红纱笼竹过斜桥,阅后飞进斗。‘画一船人还在睡,船满明月流潮’”。{20}那时的安泰桥日夜沉浸在歌舞之中,一派繁华景象,让人把安泰桥下的安泰河比作金陵的秦淮河。
“林桥”位于仓山区程门镇林浦村,是一座单门石板桥。该桥以巨石为梁,石板铺成,两侧有石柱和石围栏,柱顶雕有石狮。它建于宋先平统治时期(999 ~ 1003)。还有一座断桥,建于宋绍兴三年(1133)。原始结构未知。残存的桥身长22米,宽2.8米,三墩五石梁,1靠泊孔保存完好。桥面由四块梁龙石组成,中门石梁长9米,临江门1已被破坏,只有桥墩被淹没。顶部占地14平方米,上盖一座小庙。据《宋史》记载,宋德佑二年(1276),正月,“大元兵上歧亭山”,宋公宗赵显“遣御史杨应奎送国玺投降”,二月“率百官拜表使日出堂,下诏各郡投降”。{21}元军占领都城临安(今杭州),宋公宗赵显被俘。他的两个弟弟赵敏和赵敏,在大臣陈、张士杰、卢秀福的陪同下,率领剩下的三十多万兵马乘船南下,停泊在闽江口的临浦。11岁的赵云,在福州(省城路附近)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于五月登基,为宋端宗“以为宋为主,改袁敬言”。{ 22 } 165438+十月,当元军由陆路逼近福州时,宋端宗赵敏及其大臣离开临浦少奇码头,退守广东。在逃往南方之前,文武官员在“乔林”下车,前往皇宫迎接。赵朝慌忙伤心地降下临浦纬帘。出生于临浦,在明朝当过官、武将的林瀚,曾在《平山回首往事》一诗中落泪:“王者之气消于世,陈虎淡泊今昔。最难过的是那条河,也绕着宫山流。”{23}临浦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联浦。闽江从福州流出,到达连江段,河道突然变宽。古皇宫右侧是连江书院,为朱及其弟子所震撼。
滨德桥建于明代,位于台江区三宝,清光绪沈冰年(1896)重修。桥长33.1米,宽2.7米,2墩3孔。这是一座石桥,有平梁和拱门。65438年至0997年,当地民众集资修建了桥亭,并在桥东端北侧重建了“十八将军”小神龛,内供奉“琉球王国十八将军”守桥塑像,表明福州的河港早年与琉球等国有着密切的海上关系。
台江区南宫村的“河口万寿桥”,俗称“小万寿桥”,与闽江上的“万寿桥”不同。清康熙七年(1668),由固原固山高僧、里仁高僧柯瑛集资2000余两白银修建。桥东西向,石结构,两墩三孔。它长35米,宽3米。桥面用12块石头铺成,两边有石栏杆,桥墩上端有一只石狮。在桥的两边各种一棵榕树。桥东有万寿堂,桥西有万寿潭,寺外墙嵌有清道培和尚立的“万寿潭”碑。{24}尼姑庵前,曾有康熙九年(1670)孤山方丈题写的《河口长生桥》碑,现已移至山碑廊,是清初“三藩”的重要史料。“小万寿桥”所在的河口港,曾经是琉球等各国朝贡船只的集中停泊地。桥附近有许多相应的古建筑,如“河口天后宫”和著名的“柔远驿”(俗称琉球亭),是福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遗迹。由此可以看到数百年前河口万寿桥附近千帆中外文化交流的繁华景象。
白马桥位于台江区一洲街道白马河上,由清代福州木邦商会修建。石扁梁桥,3墩4跨,共3跨,总长71m,宽3.1m,东西引桥12m。这座桥见证了福州是中国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的历史。
一千多年来,福州古桥见证了历史,承载了传说,展示了丰富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一座“沙河桥”其实是和出门在外联系在一起的。《拂尘前》中记载福建流传着一首民歌:“丞相出南台沙河”。据《荣成考古》记载:“张德祥在位时,可能有沙涌。从政六年,风沙再起,我深受崇拜;又帅又福,南台之沙忽又起,朱汉章、叶子昂相继登永。”{25}一副“十四门桥”对联充满了人生哲理。“坐在榕树下乘凉可谈古今,桥必放人。”借景抒情,以物喻人,谈古今,谈做人,很有哲理。行人、河流、石桥、榕树、古镇、山川融为一体,相映成趣,产生了水乡田园风光。
福州古桥文化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尤其是南宋绍兴时期(1131 ~ 1162),福州、泉州、漳州等地修建了大量的石桥,达到了造桥热潮的顶峰,形成了明代王世茂在《福建之疏》一书中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