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综上所述,孝延续了几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为了保持和形成这种孝的传统,在周朝,每年都要举行大规模的“乡下酒礼”,旨在尊老敬贤。按照礼仪,7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吃肉,享受与敬神同等的礼遇。春秋战国时期,7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一个孩子的劳动;8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两个儿子的劳役;对于90岁以上的人,全家免于义务劳动。在中国民俗中,有隆重的老年仪式。在民间,60岁的人可以接受儿孙的生日;在宫廷里,皇帝亲自主持尊老礼仪。东汉时期,皇帝带头倡导扶老敬老之礼。清朝的时候,还有一个大型的敬老活动——千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初二,干青宫有1020人。酒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太子和孙子站在一旁,为老人斟酒。康熙还即兴作诗,名为《千宴诗》。为了保证孝的固化,历代帝王采取各种措施褒扬劝人孝。汉文帝时,上谕天下县令,孝宗升迁,赐官阶;在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中,专门设立了孝道。在整个封建时代,《孝经》是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是考生考试的依据。孩子们从入学开始就从童蒙的课本《圣紫晶》和《弟子规》中读到“第一孝,第二知”。另外,严惩不孝。隋唐以后的刑法,都把不孝列为“十恶”之一,相当于谋反,不会得到宽恕。那些杀害父母的人在过去被处决过。按照明律,任何因为不服从父母而使父母生气的事情,都被视为不服从,可以被官员起诉、殴打,直至判刑。民间有“打爹骂娘,天打雷劈”的说法,可见不孝之人为世人所不齿,为天地所不容。
“孝在诸德之首”,“孝为德之本”。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万事兴,上下无怨”的基本文化,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应该继承这一道德遗产,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