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什么工艺?
高尚的“工匠精神”在任何时代都绝对不可或缺。如果忽视了工匠精神,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辉煌都会受挫。当今社会,只有充分发挥工匠精神,才能拥有竞争优势,才能真正不可替代,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精彩人生和辉煌人生的基石。我们需要重拾匠人的敬业、勤奋、坚持和创新精神,形成独特的、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和价值观。
奉献创造财富
回顾中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和农业器械,被视为工匠的典范和创始人。东汉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北宋沈括写了《孟茜笔谈》,明代宋应星写了《天宫吴凯》...增光贤文说:“良田不如薄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下层阶级眼里,无论失去多少财富,能保证你温饱的只有一门手艺。正是出于这种简单的认识,人们才愿意学习手艺,为了饭碗的稳固,才愿意把手艺练得越来越好。无形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工匠职业精神。
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和制造主要靠手工劳动完成,设计和制造往往由同一个人完成。在学习技巧上,师傅采取学徒的形式。他根据经验和记忆,伸开绳墨,画出竹笔画,刨平并用量具测量,制成各种经典家具和工艺品。
到了明代,木匠把日常生活的床做到了极致。一张好床对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一笔财富。《金瓶梅》第九回说西门庆用16两银子给李瓶儿买了一张黑漆的床,他用11两银子买了两个丫鬟。潘金莲知道西门庆给李瓶儿家买了好床,就开始捣乱。不得已,西门庆当即用620两银子买了一张珍珠母开厅床。想想一张床值多少女仆。
工匠的执着精神还表现在农具的发明创造上。据周信《中国农业工具发展史》记载,古代工匠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发明了高效实用的人力车。它是一种由畜力牵引的播种器具,能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做到行距一致、深浅一致、密度均匀,既提高了播种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三犁一牛,一人种,备齐种子马镫,每天播种一公顷”的效果;元代棉纺织专家黄道婆不断改革我国棉纺织技术,创造了一套驱动、弹跳、纺纱、织布的工具:无籽搅拌器、弹跳棉蒂、三锭脚踏纺车。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她的敬业精神推动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古代棉纺织技术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勤奋促进发展
古代工匠的勤劳精神表现在各个方面,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中排灌设备的发明走在世界前列。传统水车,俗称“翻车”和“卡车”,是一种大型农业机械,可以不断地从河湖表面汲水。它不仅可以用于高地提水、低地排水等生产领域,还可以在沿海地区节水保运、制盐等非农业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它的先进技术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机械原理上看,水车结构复杂,包括连杆曲柄机构、轴齿轮机构、链轮调节机构等。从动力上看,从人力、畜力到水力、风力等自然能源的应用。根据方的《中国传统水车研究》,“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在动能利用方面的杰出成就。它与耕作和其他农具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那时候,我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汉代有畜力夯和液压夯,用于加工粮食、去壳、磨粉。据张立君、胡泽学《中国传统农具图说》记载,魏晋南北朝时,崔良发明了一种用水车带动八个磨盘的“八磨”机,一下子把粮食加工效率提高了八倍。西晋时,有人把水车的转动改为牛的牵引,以达到“照顾一头牛,把它变成八个磨工”的目的,使“八个磨工”等高效工具可以在没有水源的地方使用。
除了上述古代工匠留下的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外,还有著名的手工艺品,如大斌的紫砂,江的珍珠母,黄迎光的雕刻,的嵌宝,方的制墨,张的手炉,朱的竹刻。这些工匠堪称世界知名的工匠。
坚持不懈创造辉煌。
古代工匠的执着精神也为中国陶瓷的发明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不仅刻画了人物的生动表情,而且规模宏大,自成队伍,不愧为世界奇观。唐三彩正朝着更加精致的方向发展。人偶、马偶、骆驼偶色彩鲜艳,各具形态,有许多微妙的动作和表情。
唐宋以后,瓷器的工艺越来越精细,出现了许多名窑和名瓷。唐代绍兴著名的“越窑”青瓷,有“如玉”之誉。河北内丘的“邢窑”以生产白瓷而闻名。湖南长沙的彩瓷,不仅有画,还用贴花和模印,很有装饰性。河南的钧窑、汝窑、柴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定窑和陕西的耀州窑生产的瓷器闻名中外。当时的瓷器据说“蓝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响如磬”,被普通家庭争相收藏。自唐代以来,中国瓷器通过陆路和水路传到亚洲、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赏。
说起中国人的传统服饰,一个让中国人骄傲,让全世界人惊叹的伟大发明——丝绸。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丝织的国家。祖先很早就发现蚕吃桑叶吐丝,经过仔细观察和实践,掌握了大约六千年前养蚕、缫丝、织丝的整个生产过程。聪明的古代人用开水烫蚕茧,去掉胶质,拔出丝头,合成丝线,再织成丝、缎等丝织品。总之,这个过程更难做。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却只有49克。衣服可以用轻如烟来形容,当时的编织技术如此精湛,真是令人惊叹。到目前为止,用现代技术很难复制。丝绸的发展促进了服装、印染、织造和刺绣的发展。与丝绸密不可分的刺绣始于商朝,一直延续到明清,形成了苏绣、湘绣、越绣、蜀绣四大著名刺绣。中国的刺绣和丝绸以工匠们执着的精神闻名于世。
创新超越世界
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中,工匠们除了上述发明之外,还有追求创新的精神。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 700多年。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为3.1415926 ~ 3.1415927,比欧洲早了一千年。中国在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作用活塞波纹管,西方在16世纪才开始使用双作用活塞波纹管,比中国晚了约2100年。公元前2世纪,中国发明了旋转式的扶禾扇,直到18世纪初,西方才出现扶禾扇,比中国晚了两千年左右。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独轮车。西方直到11世纪才出现独轮车,比中国晚了1200多年。东汉时期擅长外科的华佗,有“神医”之称。他比西方早1600多年发明了麻沸散。隋唐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等等。
在传承中国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要研究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引入科学研究的范畴,可以拓宽中国工匠精神和人文研究的视野,加深对中国工匠精神在企业文化和员工地位提升中不可替代作用的再认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不甘落后的民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呼唤中国古代工匠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的精神为企业铸魂。企业要为带头者、敢于亮剑者、敢于改革者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让每个人都有担当、发光发热,让中国成为创新制造大国。清代郑板桥有诗:“咬定青山不放松,根在破岩。千吹犹烈,风东、西、北、南。”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将实现成为强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