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的油画为什么要换一个人,去掉一个人?发生了什么事?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董(1914-1973),中国著名油画艺术家。浙江绍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33考入苏州美术学院,1934考入杭州民族艺术学院预科,后被该校录取为本科。1938在上海美术学院借读半年,后赴湖南沅陵民族艺术学院学习。学校搬到贵阳后,经常去苗寨写生。1939随学校迁至昆明。毕业后被学校推荐到越南河内美术学院学习,不久回国。65438-0940在贵州合作委员会编辑部工作。从1943到1945,他在国家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49-1973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生前是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绘画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负责人,曾制作武昌起义浮雕素描。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在香港、法国沙龙展出。并多次被选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的国礼。《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进程中的杰作,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上观察对象,总结描写。重视以情作画,以情作画。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深受群众喜爱。
艺术欣赏:
主题:作品是一幅深受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展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壮丽场景,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划时代时刻。
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总结:画宽4.05米,高2.3米,为油画。1952至于953的作品,现在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图片主体是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大门上。他们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荡在祖国,震撼了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然只占据了左边画面的三分之一,但在温馨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画面中央是毛泽东主席矫健的身姿,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与远处千千的千万人遥相呼应,* * *为翻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们在构图、色彩设置、人物处理等场景中表现出一个大国的豪放和优雅。如果你去过天安门门,你会欣赏作者作文的大胆和独创性。画家加宽了画面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移出画面。将栏杆、地毯和游行平行铺开,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广场朝南,中央领导人站在毛泽东总统身后,面朝南,背对着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的位置移到了左角,从而消除了逆光和背对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更加明亮欢快。仔细观察,毛主席一行人并没有面向正南。另外,大典当天是阴雨天,但画家却把它改成了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的天气,让人心情愉悦,心情放松。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不会注意到,也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感觉是这幅画真实贴切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不得不是这样的这是艺术家大胆高超的构图技巧,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没有扭曲的“复制品”,艺术的真实也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
在这幅画中,画家努力使西方油画技法适应我们民族的审美标准,特别是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简约和强烈对比。远处的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插着红旗的大海,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色调,使画面温馨活泼;金色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出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灯的黄穗相呼应,增强了豪华华丽的庆典气氛。总之,绘画强调的是物体固有的色彩,弱化了西方绘画随光线、环境变化的色彩方法。柔入中国工笔重彩的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的特点。画家在画红地毯时,还别出心裁地在颜料中加入了沙粒,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一幅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经验。
作为一幅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尊重历史的真实性。这位画家在处理历史真相和艺术表现方面有着恰到好处的分寸感。然后这幅画被扭曲和修改了两次。曾经,1954后,高岗在国家领导人中全军覆没;第二次是1972,刘少奇被去掉了。这违背了历史的真相。所以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幅画才恢复了原貌。
艺术成就
它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一幅中国人民诞生的历史画卷。
它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西方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说明文艺既是高于生活的,又是忠于生活的。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提炼艺术。
结论
开国大典。它是一幅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方绘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