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宋元南戏、明清传奇
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是一种传承,只是名称不同。宋元时期的南戏,又叫戏曲、南曲、南戏文。原产于温州(又名嘉兴),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明朝建立后,继续发展,取代北方杂剧,在戏曲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将其改名为传奇。它是由各种各样的声腔演奏的。
在宋金杂剧产生前后,流行于南方的民间小曲逐渐转变为歌舞戏。徐渭在《南词叙事》中说:“永嘉杂剧通俗,但也是村里的小曲。没有宫调,没有节奏,只是一首它变态的女农都能唱的歌。.....其曲得益于宋人的歌词,又有益于李湘的歌曲,而非宫调,故学者鲜有关注。”关于它产生的具体时间,历来有两种说法。明代朱允明认为,它产生于北宋末年。他在《谈指控》中说:“南戏起于宣和(1119-1125),在南渡之际(1127)。”许巍后来认为。他在《南词叙事》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作赵贞女、王魁,为两种之首。”两个版本的时间间隔超过70年,这是南戏从一个乡村小戏逐渐转变为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的过程。
北宋末年,内忧外患相当严重。温州,地处浙江一隅,相对稳定,再加上各种廉价的外贸口岸,所以商业经济相当发达繁荣,人口也相当集中。为了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地方农村剧种进入城市并迅速成长。随着宋朝的南迁,大量北方人涌入浙江,仅浙江就增加了三分之一。南宋初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乡镇民间歌舞、戏曲表演更加活跃。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商业手工业较为发达,人口高度集中。作为表演场地,瓦子勾栏遍布全城。据《武林旧事·勾栏娃子》记载,临安有南洼、中洼、北洼、乔普娃子等23处。第一瓦勾栏多,仅北瓦就有十三个。与此同时,没有固定演出场地的路岐正在四处奔波。此外,来自汴京的各类艺妓也云集临安。这些都为南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朝统一全国后,许多北方杂剧作家和艺术家定居南方,进一步促进了南戏的成熟。一批通晓文墨的底层文人和艺术家组成武林书社和顾航书社,为班社撰写剧本,把南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据有关记载,南宋元杂剧有* * *二百三十八种。但由于多出自下层文人或艺术家之手,印刷机会不多,仅存17种。其中只有五本书基本保持了原貌,有十二本被后人修订。大约有130种歌曲只有残迹。
总的来说,宋元南戏的内容以赞美爱情自由、主张婚姻自主的作品为主。这些作品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对争取婚姻自主权的青年男女表现出无限的同情。正因为如此,才不被封建社会所允许,只留下了“官家子弟错”。其次,描写婚姻、批判男人不忠的作品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被誉为第一戏曲的赵贞女、王魁都是此类作品,只有张协的状元流传下来。这些剧中的男主角原来都是比较穷的读书人。一到高中,就抛弃妻子,甚至把妻子处死。这些令人心碎的作品,或带着无情的批判,或带着严厉的报复。对于被迫害、被抛弃的女性,她们抱有无限的同情。第三,宋元时期战乱频繁,很多人失去了家庭,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宋元南戏也体现了这一点。元末著名的《月亭》、《白兔》、《柴静》、《琵琶行》等都是这类作品。此外,还有很多描写爱国英雄、表达忠臣与汉奸斗争的剧本,可惜没有一部完整的剧本流传下来。
宋元时期的南戏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宫调和套曲方面,更加自由灵活。它采取的是以人物上下为界划分场景的形式,说明剧情的场景从旁边经过。如果是要着重刻画人物,表现矛盾冲突,那是故意的,毫不犹豫地要求工作。档期方面,没有六折一楔的限制,一般在四五折左右。开头总有副开篇或大意,介绍创作意图,总结故事情节。第二场没进主戏。主要角色通常在前几场比赛中出场。故事展开后,业务的角色和冷热会议交替进行。围绕圣旦剧主线,分别穿插净、丑、结局的插科打诨,做到悲中有喜,喜中有悲,观众不会厌烦。在唱功上,不局限于一个人的独唱,所有角色都能唱。音乐最初是以当地的民歌为基础,其中有一些是宋词风格的歌曲。据王国维对宋元戏曲的考证,源于唐宋词的曲调有190个,占南戏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词曲的旋律形式和歌词格式千差万别,曲调的风格和品味也是不拘一格,适合表现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此外,还有大曲、诸宫调、唱腔等音乐元素。南戏的音调和南方的发音是一致的。主要由五个音阶组成,节奏由慢到快,舒缓委婉。南北结合的运用,把南曲和北曲音乐结合在一起,更有表现力。表演方面,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宋杂剧的相声表演,很有戏剧性,很全面。角色行业也发展成了七种:命、丹、净、丑、洋、端、糊。洁癖和丑陋是喜剧人物,与盛、丹等戏剧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在舞台艺术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已初具规模,时空变化的舞台处理也有了新的发展。可以说基本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基础。
在宋元17部南戏中,月亭和琵琶的艺术成就最高,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月亭》又名《游桂记》。明代何的《四友翟聪说》被认为是“元代石俊美所作”。据曹连亭《鬼书》记载:“石慧字君美,杭州人。他住在吴山城隍庙前,以贾为业。男巨人留着漂亮的胡子,很会说笑。.....诗和酒,而是要作词和歌曲。”钟思成在《鬼录书》中为他写下吊唁词:“道心清净无尘,和雍自有春,吴山风流满。每一个字都是新的,但对你的思念却停止了。三梦百岁,到头来,芳草尽毁。”没说他写了《月亭》。该剧改编自关汉卿的杂剧《月亭》。故事大致相同,但人物更多,线索也更复杂细致。它歌颂青年男女在逆境中建立的爱情,批判封建父母太穷爱富欺弱。同时以金元时期为背景,客观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人物塑造、戏剧、语言上各有特色。作者对封建时代少女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情节发展中能把人物性格特征写得生动精彩。全剧冲突尖锐,富有戏剧性。语言简单、生动、易懂。正因为有了以上的优势,像《雨中漫步认错》(也叫抢伞踩伞)、《商人结婚》、《女仆拜月》这样的电影才上演了几百年。清代很多地方戏曲也改编了整本书搬上舞台。
《琵琶记》作者高明(约1305—1370),字正腔圆。浙江瑞安。人称永嘉先生。元五年(1345)进士,历任滁州刺史、绍兴府判官、江南官、福建官。元末,方国珍在江南造反,接受申诉后,想被聘为参谋,于是辞职。隐居宁波东橡社后,潜心写琵琶。明朝建立时,他受邀参与撰写元史,但因年事已高,不能免俗。他在家里去世了。《琵琶记》主要讲述了蔡和赵舞娘的悲欢离合。这个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行起来。南宋陆游《舟楫近村行,舟楫背行》诗中写道:“斜阳里古柳村,负鼓盲翁场。他背后谁做主,全村都听蔡中郎的。”南宋还有一部戏叫《赵真的女儿蔡二郎》,描写的是才博背叛妻子,被雷劈死。高明正是在这些民间说唱和戏曲的基础上改编了《琵琶记》。高明主张封建教化,认为戏剧“与风霜无关,而使之好无益”(《琵琶行》开篇,副末)。作者写《琵琶记》的目的是在主观上宣扬“孝顺贤妻”的伦理观念。但通过赵五娘、岳父、公婆等人的经历,客观地反映了元代普通百姓的悲惨生活。与此同时,权贵的傲慢和下层官员的腐败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来。琵琶的艺术成就相当高。在情节安排上,作者以强烈的反差写出了丞相府的荣华富贵和蔡氏家族的饥寒交迫,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语言的运用上,根据具体的环境和人物的身份,雅俗共赏,口语化。《秦诉荷塘》是湘府的媳妇一与在荷塘上弹琴的牛小姐所作。歌曲白净飘逸,寓意双关,充分表现了两个角色忐忑不安,互相试探的心理状态。《渣渣自厌》中描写了快饿死的赵武娘、公公婆婆,采用了通俗语言和线描手法。这非常符合当时的环境和人物身份。它对后世的影响比月亮亭更大。清宫戏曲选本《百秋》含七六折,与其他南戏传奇相比最多。在路上,吃糠,扫松下之书等。在地方戏曲中也有琵琶的精彩片段。
明代传奇是在宋元南戏和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本、表演、唱功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明初,传说不盛。原因有二。第一,为了巩固政权,朱元璋父子在《大明律》中明确规定:“一切乐师不得表演杂剧、戏曲,不得装扮皇帝皇后、忠臣先烈、圣贤圣贤,违者处以百杖。”二是同时利用八股制度将知识分子引入仕途。这样就严重制约了传奇的创作。明中叶以后,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社会经济大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追求娱乐的人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政权的巩固和官员的腐败,过去制定的法律逐渐被遗忘,戴在戏曲家头上的金箍棒也在客观上松动了。按照戏曲本身的发展规律,以传奇为主的余姚腔、海盐、益阳、昆山等地正争先恐后地向四面八方扩散。据《南词记叙》记载:“今歌者称益阳调,但出自江西,广泛使用于北京、湖南、福建等地。那些叫的都是常、濡、池、太、扬,许用来做会议记录的。称海盐腔者,为贾、胡、文、台所用。魏昆山腔止于吴中。”经过嘉靖年间魏良辅等戏曲音乐人的改革,昆山腔变得优美委婉,并逐渐以苏州、太仓为中心向全国传播。益阳戏在世界上几次演变成庆阳、徽州、乐平等新戏。新作品的竞争声音和竞争表演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一直在从事传奇创作。由于以上两个原因,传奇取代了杂剧,占据了剧坛的主导地位,直至明末。
明代传奇表演和舞台艺术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演出场合来看,昆山、益阳方言流行于广大乡镇,在宫殿、官邸、民间庙会中也频繁演出。明代早期的宫廷演出主要由焦芳承担。万历年间,有司宅、玉玺宫等专门的戏剧机构。演出隆重豪华,有时还会召集民间班社在宫中演出。一些贵族和士大夫还设立了家庭班,只要主人高兴,他们可以随时在大厅里表演。无论是陆上还是水上的民间表演舞台,与宋元时期的勾栏瓦舍、路岐相比,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音乐方面,不同的声腔有不同的特点。昆山腔是南北音乐的集合,既发挥了南方音乐委婉的旋律,又吸收了北方音乐热情大方的风格。各种曲牌的搭配和游戏的安排更加规范。借宫采歌的用途也更加广泛。唱功也更加精湛,不仅要唱出每首歌的趣味性,还要达到个性化和戏剧性的高度。伴奏乐器的配置和乐队场景的组织也更加丰富完整。益阳腔音乐在多字少音的基础上,创造了一腔一滚的音色,弥补了无伴奏音乐的不足,丰富了演唱形式。在表演艺术中,脚和颜色的分工更细致。昆山腔从南戏的七脚色发展到“江湖十二脚色”,每一脚色都有完整的表演程序,表演艺术更加专业化。益阳戏通过吸收民间武术和杂技表演历史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艺术家对表演艺术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严蓉在《赵氏孤儿》中饰演公孙,“能令万人放声大哭”(李开鲜词逗);马进在《冯明传》(侯朝宗《马陵传》)中饰演严嵩。这一点可见一斑。在舞台艺术中,我们非常重视服装、化妆和面部化妆。江湖班社的服饰分为衣服、头盔、杂项、手柄四个箱子。官僚富商的阶级俱乐部更是豪华漂亮。干净难看的面部妆容更加多样,也更加符合角色特点。
总的来说,明朝的传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明初(洪武至郑德,即1368-1521)。这一时期,许多作家还在从事杂剧创作,仅传奇就产生了百余种。明初,朱元璋将琵琶与五经四书相提并论,对其所倡导的忠孝观念极为赞赏。他认为“豆中少不了一家”(徐福卓《曲论》)。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一些朝廷大臣、学者、名人争相效仿。比如邱卓的《五伦全备忠孝》,写一个兄弟的忠孝,很有伦理。这些作品大多改编自历史故事、金元杂剧、宋元南戏,缺乏时代气息。只有李日华的《南西厢》、王绩的《聊斋志异》、苏复之的《金印》、沈采的《千足金故事》、邵残的《香麻袋》、金雪的《刺绣故事》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活跃在昆曲的舞台上。第二阶段是明末(嘉靖至崇祯,即1522-1644)。这期间,益阳、昆山等唱腔相互竞争,传奇创作如火如荼。著名作家有李开鲜、梁晨宇、张凤仪、沈静、汤显祖、屠隆、、梅鼎祚、王廷讷、、周朝君、徐复舟、、凌、冯梦龙、沈子晋、阮大铖、吴等。这些作品与前期相比,在内容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是一些进步作家大胆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主张个性解放,挑战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猛烈抨击以权贵官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比如《焚香》(写王魁高中得状元后的妻子桂英)、《玉簪记》(写陈妙昌与潘碧正的爱情故事)、《红梅》(写李慧娘大胆追求美好爱情,被贾思道杀死)、《牡丹亭》(写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其次,揭露社会黑暗、抨击统治阶级暴政的作品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冯明纪》(关于杨继绳等忠臣与严嵩等奸臣的斗争)、《仲晶纪》(关于岳飞被所杀)、《和荣纪》(关于王昭君被奸臣陷害,被迫去匈奴亲吻)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群星璀璨的作家中,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不愧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汤显祖(1550—1616),字意不变,是海若、若石、清远的道士。江西临川。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博览群书,努力学习。二十一岁,万历十一年(1583)考中科举。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师傅主簿、南京礼部主任等职。万历十九年(1591),因批判时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万历二十一年(1593),任浙江遂昌县令。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归李。他潜心写作,写出了《牡丹亭》、《柯南集》、《邯郸记》,再加上之前写的《紫钗记》,合称《汤余铭四梦》。《紫钗记》改编自唐代蒋芳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主要写李毅和霍小玉的爱情故事。《邯郸记》是根据唐代沈吉吉的传奇小说《枕边故事》改编的。主要写卢生梦见受贿飞行员,将享受荣华富贵。我在邯郸的一家酒店醒来。《柯南记》改编自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柯南太守传》。主要是写淳于巴入淮安国,娶公主为妻,做太守,左丞相的梦想。醒来,看破红尘,坐下。以上三部剧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科举制度的腐败和上层统治者的腐化享乐,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愤慨。“人生如梦”在《邯郸记》和《柯南记》中得到了生动具体的表达,颇具浪漫色彩。《牡丹亭》又名《重生》,主要取材于明代杜丽娘的《缪斯回春》。它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杜丽娘在梦中因爱而死,又因爱而复活,这与才子佳人传说的故事大相径庭。明朝封建礼教特别厉害,无数年轻女性作为牺牲品死去。作者通过杜丽娘的特殊经历,表明在封建专制的压力下,广大青年男女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积极争取爱情的自由。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青年男女的摧残。在当时,它传达了青年男女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牡丹亭》动人的艺术魅力,让古今中外的人们赞叹不已。汤显祖写这出戏,不讲究结构,也不受屈律所的束缚,而是把重点放在情话上。《牡丹亭》中的情感主要体现在杜丽娘的形象上。正如作者在《题词》中所说:“天下女子多情,不如做杜理科丽娘!梦见那个人病了,病得很均匀,以手绘的方式描述,蔓延到全世界然后死去。人死了三年,才能重获生机,穷乡僻壤寻梦的人就诞生了。如丽娘,是情人的耳朵。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它很深。活人可以死,死人可以活。生而不能死,死而不能复活的人,是没有感情的。“作者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互运用,把杜丽娘刻画得真挚感人,激起了古今青年男女的强烈* * *欲。它的广泛传播使西厢记相形见绌。在语言方面,作者善于加工自然、真实的语言,然后在深浅、浓淡、典雅之间形成。这种含蓄自然的语言往往与人物性格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旋律方面,汤显祖不是很讲究。《牡丹亭》问世以来,当时的音乐大作曲家沈京、吕玉生等人,对一些不合法的地方进行了修改。汤显祖大为恼火。他在给吕玉生的信中说:“我不妨把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弄弯。“此后展开了一场争论,形成了以汤显祖为首的采词派和以沈京为首的公制派,持续了几百年。现在看来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片面性,两者兼顾更完美。
清朝的传说完全继承了明朝传说的衣钵。两者的区别在于明朝是海晏、益阳、青阳、昆腔的表演本。明中叶,海盐、庆阳衰落。到了清代,只有昆曲和彝剧能把它搬上舞台。
清朝的传说大致分为两个时期。顺治至乾隆(1644—1795)为前期。进入清朝后,满清统治阶级为了防止汉人反抗,完全按照明朝的条条框框行事,鲜有新举措。在经济上,为了争取明朝旧官僚士绅的支持,他宣称永不加税,让拥有大量土地资产的人仍能维持原有利益。加上相对的政治稳定。因此,经济取得了相当大的恢复和发展。民间、宫廷、官僚的娱乐远远超过明朝。当时中国流行的剧种主要是昆曲和彝剧。昆曲在江浙一带最受欢迎,北京则以京剧为主(即易剧在北京落户后的叫法)。京剧虽在北方流行,但仍被一般文人士大夫视为雅音,视为中国正统,所以在北京仍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京剧和昆曲的长期斗争,在表演、唱腔、服装、化妆上都有新的创造和改进。作为坤逸的载体,传奇的创作也有了新的进展。苏州的作家,如李渔、朱作潮、朱、叶、张大富等,社会地位较低。它们不仅熟悉人们的生活,而且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他们继承了明代《冯明记》等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传统,写出了《仲卿谱》和《万敏案》。这些作品以平民和商人为主要人物,反映了他们与权力的殊死斗争。他们与剧社的关系也很密切,剧本也多是为了响应班社的演出而写的,所以结构简洁,歌曲简单通俗,适合舞台演出。比如李渔的《一把抢雪》、《* *传》、《永远的团圆》、《百花千铃状元》、朱的《十五关与翡翠园》、朱作朝的《渔父乐》、张大富的《人间乐府》等都经久不衰。李渔是中国传统戏剧领域的专家。他不仅写作,还带领一个家庭班到处演出。他的《戴笠翁》十首(即《比目鱼》、《楼中飞》、《恩爱甜伴》、《与沈鸾作爱》、《巧团圆》、《无奈日》、《风筝误》、《玉骚头》、《我心之缘》、《焚寻凤凰》)。方承培的《雷峰塔》颇具民间神话色彩,被各种戏剧改编上演,常青不衰。被当时人们称为“南红贝洞”(即洪圣、孔任尚)的《长生殿》和《桃花扇》,更是清代传奇中的奇葩,与《西厢记》、《牡丹亭》相提并论。
嘉庆至光绪二十六年(1796-1898)为后期。这一时期,昆曲衰落,地方戏兴盛。彝剧也演变成了一些地方剧种,或者融合成了某个剧种,有了独立的声音。于是传说中的创世也走向了没落。可以提及的作家有江石泉和沙龙。江石泉有六种:雪中人、香祖楼、临川梦、桂林霜、冬青树、空谷香。沙龙有六种:无瑕玉、杏花村、南洋音乐、瑞云地图、广汉天梯、华等。莎伦的六种头巾,比江石泉的六种中的临川梦、桂林霜要重得多。之后的黄先庆(包括《茂陵弦》、《慈禧太后花》、《桃溪雪》、《菊关剑》)、杨恩寿(包括《马》、《李凌波》、《再来一次》)和李(包括《紫荆花》、《胭脂凤凰》)对此,武媚说:“行善归来,铅山江石泉,钱塘沙龙,都叫词梗概。不过兴斋(沙龙)的头巾没有藏园(蒋世全)的重。《临川梦》、《桂林寒霜》都是代表作。一传是黄云山(仙卿),不失气势;然后传给了失去了本源的杨恩寿。宣城李、阳湖陈宣等。,就更可笑了。”(中国戏曲概论)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杰出的传奇。很多学者喜欢把两者相提并论,虽然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被认为是两全其美。“既然两个流派都出来了,诗人之间的互相求实还是很重要的,不再是一句空话。所谓陋巷,人皆青,闲闺寄情,字字桑浦,此风已近竭。屈家正在复兴,推洪破洞。”(吴梅《中国戏曲概论》)
洪升,字,号仁启。钱塘人。生于顺治二年(1645),康熙七年(1668)入国子监学习,在北京居住十余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在国丧期间演《长生殿》而失去学生国籍。不久回到浙江,醉酒落水身亡。他一生创作了十种传奇杂剧,现在仅存《长生殿》和《杂剧四禅卷》。《长生殿》讲述了唐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主要取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红的《长恨歌传》。关于创作意图,作者举例写道:“思爱之钟,帝王家少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但唐代有玉妃归蓬莱仙园,明成祖游月宫之说。因其常用,特写钗盒之情,题《长生殿》。唐与杨贵妃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事件。他们的结合导致了安史之乱甚至唐朝的兴衰。所以作者虽然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但也有“喜极而悲,忧及来世”(《长生殿序》)的深意。该剧前半部分以写实为主,后半部分以虚构为主。前者喜后者悲,反差鲜明;天地相得益彰,给人无限遐想和美好享受。很多歌词就像抒情诗,有的被场景触动,与场景交融;有的慷慨激昂,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相当高明。作者对旋律非常熟悉,写出来后又被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反复修改,达到了宫调所有曲子都不合法,合集所有曲子都不合格的高度。对此,清朝* * *在《长生殿序》中给予了高度评价:“句句精炼,言词不谐。爱文者爱其词,知友者欣赏其法。于是流言远播,畜乐人存笔参赛写作,转而教书。优灵可以,价格提百倍。"
孔,本名受雇,名重,是东唐,本名松堂,祖籍山。山东曲阜人。孔子的六十四代孙。生于顺治五年(1648)。我年轻时为了职业而学习。国子监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二十三年(1684),受到康熙帝赏识,被聘为国子监博士。康熙二十五年,他到扬州治理黄河入海,结识了一些明末老人,瞻仰了南京明故宫博物院和明陵,了解了很多南明的兴衰,为《桃花扇》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回京后任住建部部长、住建部广东司外交部长,不久被免职。康熙五十七年(1718)死于家中。除《桃花扇》外,他的主要作品还有《汤怡集》、《安唐吉》、《婉约词》等。今天收集的是孔的诗。《桃花扇》是一部典型的历史剧。南明所写,主要人物,都是准确的,至于儿女情长,宾客嬉笑,虽略显夸张,也是有理有据。该剧借李、、之情写南明王朝的灭亡,从中传达出作者强烈的民族感情和亡国之痛。《桃花扇》在刻画人物方面很有特色。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李、刘敬亭、老实的苏昆生、暴戾的、阮大铖,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全剧人物众多,线索复杂,无枝无蔓,结构非常严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歌词根据人物的身份填充,儿女情长的歌词温柔优雅;写政治斗争的歌词热情大方,很适合人物的基调。可惜因为不是很有音乐性,很难唱,所以很少被昆曲搬上舞台。
和桃花扇比,哪个好?“唯纸上之言似孔胜于洪,不知排场之安排与宫调之分配,故在东唐之上”,《桃花扇》有好词无好调,惟不善音准,深感遗憾。在词界穷了两百年的,只是独一无二。这是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