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厌战诗的鼻祖
每次和弟子一起研读《诗经》两首,总会感受到经典作品的无穷魅力。它有着日积月累的巨大能量,吸引着我们穿越历史,共同感受当下,共同探讨未来。尤其是《诗经·潇雅·蔡威》,我深深地相信,这部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更适合归入国风一类。
我复习功课的时候,总会问徒弟我最喜欢《采薇》里的哪些句子,并解释喜欢的原因。大家几乎一致表示最喜欢诗的最后一章。这首诗的最后一章描写了这样一个难忘的场景:寒风凛冽,雨雪纷飞,一个退伍的义务兵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道路崎岖泥泞,又饥又渴;但是边境越来越远,乡镇越来越近。风雪载着他上路,他遥望故乡,忆起今昔,不禁百感交集。
但当被问及喜欢这一章的原因时,我的想法不同。其中有弟子引用姜夔《扬州慢》中“池中弃树,犹言恨兵”来表达“采薇”是厌战诗鼻祖的观点。回望3000年前,一位长期守护的战士在回家的路上唱出了一声叹息: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活和惨烈惨烈的战斗场面,被用沉重的篇章唱出,表达了深深的乡愁和厌战情绪。
厌战和思乡是这首诗最鲜明的主题,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母题。如果把《蔡威》放在世界文学史的视界中,与较早的歌颂战争的西方史诗、后来的反思战争的诗歌乃至反战小说相比,蔡威在表现内容上堪称千古厌战诗之祖。
就作品本身而言,涵盖全篇的情感主题是一种悲伤的乡愁。也许是突如其来的雪花惊醒了守备兵,他从回忆中回到现实,然后陷入了更深的悲伤。回忆过去,关心现在,不禁让我心里难过。最后一章的前四句描写风景,更是抒情悲凉。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在今非昔比的风云变幻中,来来往往,雨过柳落,战士们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浪费,生命的流逝,以及战争对生命价值的否定。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思乡反战的主题在三千年前就已出现,蔡威是反战诗歌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