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经常吃什么食物?
/view/431.htm
五谷是粟、豆、麻、麦、米。古代五种谷物。古代关于“五谷”的说法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指米、粟、黍、麦、糯米;另一种是指麻、粟、黍、麦、糯米。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米无麻,后者有麻无米。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水稻主产区在南方,而北方水稻种植有限,所以最初“五谷”中没有水稻。“谷”原指带壳的谷物;像米、粟(稷米,即黍)、黍(又称黄米),外面都有壳,所以叫谷。顾这个字的音来源于贝壳的音。五谷最初在中国古代称为五谷,后来泛指粮食作物。
水果
1,有中国原产的水果,如桃、李、杏、橙、梨、酸梅、核桃等。(注:1972发现约7000年前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核桃,修正了所谓汉代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
2.张骞等人从西域引进的葡萄和石榴。
奈,也是一个古老的水果名,至今仍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乃后来的绵苹果,即中国苹果的古称。
食物?
自古以来,蔬菜就是人类的食物。《诗经》中提到的132植物中,作为蔬菜的有20多种。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中的一部分退出了蔬菜领域,成为了野生植物,比如菱角、苕子、芽菜。战国秦汉时期,中国人吃的蔬菜主要有五种。葵,素有“各种蔬菜的大师”之称,现在有些地方叫冬葵或冬冷菜,植物分类学上叫冬葵。因其口感和营养较差,唐代以后种植越来越少,明代也很少种植,不再被视为蔬菜。酒花,也是先秦时期的主要蔬菜,是大豆幼苗的嫩叶,现在很少作为蔬菜使用。韭菜、葱、蒜是现在常用的调味蔬菜,是古代蔬菜中的一个特有属。《汉书·赵传》中记载,太公园在温室中生产葱和韭菜,用这种方法培育的韭菜称为“韭黄”。此外,还有萝卜、曼青等块根类蔬菜。目前,秦汉时期已经培育出许多优良的萝卜品种。早在《吕春秋本味篇》中,曼青就有“菜肴之美”的美誉,在古代也可作为顶级美食。现在常见的蔬菜有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魏晋唐宋时期从国外传入的。茄子,原产印度和泰国。黄瓜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比茄子晚。最初叫黄瓜,现在有些地方还叫黄瓜。菠菜是唐朝贞观年间从尼泊尔(今尼泊尔)传入的。它最初叫菠菜,后来简称菠菜。扁豆原产爪哇,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刀豆起源于印度,唐代传入中国。
自宋代以来,蔬菜在中国的种植和食用更加广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除了从国外引进外,还自己栽培了一些极其重要的蔬菜品种,如荸荠、大白菜等,种植蔬菜的技术也有所提高。苏东坡有诗说:“东风渐寒,青韭试春菜。”可见,当时人们在春天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自元明清以来,我国的食谱中增加了一些品种。胡萝卜起源于北欧,元代从波斯传入。胡椒和番茄是后来引进的。虽然西红柿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但它们的祖籍是南美洲的秘鲁。番茄的原名是狼桃。秘鲁土著最初发现时,认为它有毒,不敢食用。清末,中国现存的传统蔬菜品种基本全部出现。
肉
小时候看到宋朝的人吃肉特别多,尤其是牛肉,多吃熟牛肉片(炖牛肉不加汤)。这是非常令人羡慕的。有一天,老师说,以前人们生活在热水中。我举手问为什么宋朝的人还吃酱牛肉?老师怒目而视,怒吼,那就去宋!下课后转了好几个街区,都找不到去宋朝的路。
据说猪肉应该是汉族人经常吃的肉。而猪肉在《水浒传》中被详细提及,只是在鲁申智(叫鲁达)三拳打死郑屠的时候:“这么说吧,郑屠有两个门面,两个肉案,挂着三五块猪肉。”鲁令郑亲自割瘦肉10斤,肥肉10斤,金软骨10斤。郑屠终于发现不对劲了。这家伙不是来买肉的,是来找打的!不要脸,碎肉。那时候还没有发明馅机,都是手工剁的。书上写的很清楚10斤剁了半个小时。20斤,一个小时,等于两个小时。但这样一来,所有的20斤猪肉馅都被打了个稀巴烂,而且好像还下起了肉雨。据我分析,以的身体和功夫,他应该不是的对手,主要是因为那二十斤猪肉馅把他累坏了。郑腰疼,胳膊疼,而陆一直坐在凳子上,等着天亮。然后就是你卖的和吃的。郑屠可能在猪水里吃多了,动脉硬化,脑子麻木(剁20斤,不过你最好想想他是怎么开始血拼的)。这样的战斗他怎么可能不败?因此,这场斗争是不公平的,郑屠在这块猪肉上输了,有点不公平。
而一旦梁山好汉,尤其是林冲和宋武上场,桌上大多是上好的熟牛肉。林冲去草料地里干活了。店家先切了一盘熟牛肉,烫了一壶热酒,请他吃饭。林冲自己又买了一些,临走前把那两块牛肉包好,抱在怀里。吴用去见阮氏兄弟。阮问:“怎么了?”二哥说:“新的黄牛被宰了,花糕看起来好肥。”阮小二道:“大块切十斤。”至于宋武,在景阳冈下喝酒吃牛肉就更豪迈了。首先,他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充满了能量。主人家,肚子饱了就买点酒?”餐厅说:“只做熟牛肉。”宋武说:“好,切两三斤吃。”店主去切了两斤熟牛肉,做了一大盘,放在宋武面前。下来,我又减了两斤。就这样,宋武一直喝了15碗酒,吃了4斤熟牛肉(连16两1斤,不少)。过得好真好,还要有这样的胃口,不然打不过老虎。
从水浒传中也可以看出,宋人除了吃牛肉,还经常吃鹅,尤其是肥鹅。鲁、闹桃花村,闹飞云铺,先吃鹅。另外,宋江喜欢喝鲜香的鱼汤,一动就喜欢吃鸡。柴进待客,杀羊。对于赵先生这样的文人来说,家里准备的饭菜都是鲜鱼、嫩鸡、酿鹅、肥鱼和从街上买来的时髦水果。其中,肥鱼是指加工过的鱼制品,如酸菜鱼、废鱼等。包括在宋江恼羞成怒杀死阎婆惜之前,鄢颇下楼从角落里买了一些新鲜的水果,比如鲜鱼和嫩鸡。宋江也喝过酒,吃过饭,但后来杀了女儿,杀了之后就跑了。
从牛鹅鱼多来看,宋代的生态环境是好的,风景优美,草多水多。沧州路野猪林,梁山水泊八百里,景阳冈藏虫,浔阳江金鲤。再看《清明上河图》可以知道,由于社会相对稳定,生产发展市场繁荣,在宋代的某些时候人们的生活还可以。大诗人苏东坡年轻的时候,宋朝还处于萌芽状态。猪肉是个好东西,而且有很多猪。另外,当时保护牛不杀牛吃肉。但是后来,猪肉可能会有点过剩。当苏去黄州工作时,他发现猪肉价格太低了。为了保护养猪户,他开发了“东坡肉”,然后在杭州推广,于是成了品牌菜。苏先生吃生猪肉,特别是肥肉,胖。宋代的“头把交椅”比较薄,不知道他散了多少块。
向下,要么是宋人意识到吃猪肉不如吃牛羊肉,要么就是即使有东坡肉,养猪也无利可图,就不再养了,猪肉价格突然上涨,宋人就多吃牛羊肉。宋代的牛肉鲜嫩,放在锅里会烂。人吃了会接受不了,会吃,让后人觉得宋朝的牛肉天下第一。
现在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在知道猪肉血脂过多的情况下,就会多吃牛肉。但是家里炖牛肉还不错。最近承德有一家叫憨豆府的西餐厅,牛排很厚,但是好吃烂。一问,是从美国安格斯空运过来的。那天吃了一大块,连牙都没塞上,我就想,哎,宋朝的牛肉是什么时候传到美国的?
鱼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土地又是内陆,鱼的价格自然也就高了——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吃鱼的人主要是那些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普通人很少能看到有猫腻的东西。用今天的话说,古代吃鱼的人都是标准的“小资”。他们用热情尊重的态度,把吃鱼的技艺推向极致,吃出了文化和味道。
子曰:“美食百吃不厌,美食百吃不厌”。这里的“精食”是生鱼切得很细的肉,一句话道出了吃鱼的最高境界;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一生爱吃鱼。他和佛印和尚斗鱼吃的故事一度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相传清代佛印有个和尚蒸了一条大鱼藏起来,故意不给苏东坡吃。苏老吉记在心里,把第一副“春暖花开”的对联送给了佛印。佛印对他说“庶人庆(清)多于鱼”,结果正是苏东坡所愿;
明朝的“大玩家”李渔是吃鱼的高手。他在《随感邮件》中记载,吃鱼的人首先要注重新鲜,其次才是脂肪,脂肪和新鲜是最好的...烹饪方法都在正确的温度...在宴席馆,他可以先等着,鱼一定要活的,直到客人准备好了才可以下厨。鱼最好的味道是新鲜的,鱼最好的味道是第一次煮熟离开水壶的那一刻...真的让人食指大动;
在古代,鱼也成为诗人表达感情和观点的道具。很难想象一条浑身滑溜溜的鱼和字母有什么关系。偏偏富有诗意的中国人创造了“鱼过足下”的浪漫典故。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在诗中写道:“百山无鸟,千径无足迹。一只小船,一件竹斗篷,一个老人在冰冷的河面上钓鱼——雪。”表达自己崇高美好的生活态度,成为千古佳作。
与中国古代吃鱼、玩鱼的闲人相比,普通人“就像一条鱼”。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招数。他们不想让我吃东西或者崇拜吗?于是,鱼灯笼、鱼画、鱼剪纸、鱼祭祀、鱼传说、鱼妖精纷纷出炉,传递着“年年有余,岁岁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政府也推波助澜,鱼进宫,成了钱。中国人发明了一种玄学的吃法。
简而言之,古人在中国创造了“精致、精致、诗意”的吃鱼文化。吃鱼的关键不是吃,而是开心。图片只是一个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