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圣旨出自哪位皇帝?

我在看《鹿山公爵》的时候,对这样一段恋情印象深刻。

就是韦小宝一行人流落* * *,康熙派人找到他,还颁给他一道圣旨,圣旨上,康熙自称是老子,还出现了“操”字。

这段话读起来极其生动有趣。金庸本人也把这个情节视为杰作,认为这个虚拟圣旨是史无前例的。

虽然金庸才华高,这个情节确实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但遗憾的是,这个圣旨只是语言上的夸张和随意。就实际内容而言,与历史上出现过的真实人物相比,并不震撼。

历史本身的荒谬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南宋皇帝赵构曾经颁布过一个更神奇的圣旨。

而接收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岳飞。

我太无知了,无法通读宋朝的历史。我们来看看冯巴非在《岳家军神力》中引用的这段圣旨。

其中,有一句话“当你跑步的时候,注意不要离开恒力这个老式的世界...尽管你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你将受到的惩罚在《这一来》中显得格外刺眼。

这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大臣们要因为政绩突出而受到惩罚?这是怎么回事?南宋绍兴四年,这道政令颁布之时,岳飞正准备横扫当时晋国扶持的刘玉政权,收复中原失地。

但赵构只允许岳飞收复不久前刚刚占领的襄阳六郡的一块地盘,禁止岳飞趁机北伐,恢复中原。

看来赵构对岳飞的能力很有信心。他相信自己可以一战成功,夺回六郡,“追击”敌军。他也相信自己能做出“杰出的成就”。

但信以为真,却坚决禁止岳飞立功。

这是值得深思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岳飞真的千年直捣黄龙,把宋徽宗和宋钦宗从徐金国救了出来,他这个赵构皇帝自然就成了失败者。

为了这个皇位,我会毫不犹豫的让父兄继续在北国受苦,我会毫不犹豫的让占领地的原宋人继续做被征服者。

到那时,岳飞报国的心愿一定会实现,他会“与你共饮”。但是,这里的“你”的范围仅限于像岳飞这样一心一意想了结靖康之耻的人,当然不包括他,赵构。

皇帝当不了皇帝。他不能继续在杭州带领一帮马屁精和朝臣,吟诗作赋,欣赏西湖风光。哪里还有心情喝酒?在很多人眼里,赵构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无可争议的昏君,连“一”这个后缀都不用加了。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赵构作为皇帝的行为,它将是专制和昏庸的。

所谓昏庸,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至于臣子、太监等。都是完全的盲从,盲从,不辨善恶。

这种皇帝,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但赵构绝对不是。

几千年来,赵构是一个坏国王,这绝对是一个大误判。

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当时世界的大势,知道岳飞是忠诚的。问题是,他想让皇帝长治久安,而他的父亲和兄弟却不能回来了。他一心要迎接父亲和哥哥回到岳飞身边,也注定永远不会让他活在这个世界上。

岳飞口口声声说“还我河山”,如果真的回来了,那也是宋朝的河山,但绝对不是赵构的河山,这个河山不是那个河山!我们被教导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用这句话来衡量赵构的心态是如此准确。由于徐金国的士兵占领了宋徽宗和宋钦宗,赵构成了皇帝。在赵构眼里,金金兵将披着宋朝人民的狼牙棒。太可爱了!这个时候,谁敢跟徐金国的侵略者过不去,谁就跟赵构的王位过不去!这样一来,岳飞的命运,也就没有悬念了。

在如何对付岳飞的问题上,赵构绝不是单枪匹马,而秦桧此时将发挥作用。

当时巧妙的利用文官制衡武将,利用奸雄陷害忠臣,然后小恩小惠,让忠臣对自己感恩戴德,让奸臣尝到甜头,拉拢双方,把局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最绝的是把伤害忠义的千古骂名都推到秦桧身上,如此老练长袖善舞的奸臣当然不是人人当得了的,人家秦桧轻而易举,丧尽天良,颠倒黑白,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这绝对需要非同一般的心理素质。

赵构把这件事交给了秦桧,这真是一件好差事。

秦桧也确实不负使命,他选择的办案人员都很聪明能干。几经折磨,英勇杀敌的岳云和张喜安被折磨得人和鬼一样。除了岳家军造反的证据,他们都圆满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

这点小遗憾真的不能怪他们,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人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它?说这么多,只是想说明一个意思,在一个国家,统治集团的利益,和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两个概念,并不总是一回事。

赵构是南宋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利益是自己的皇帝宝座。他手下那些奸臣的利益,就是为了博取赵构的欢心,换取高官厚禄。

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是打败徐进国,收复国土,骨肉团聚,让人民过上太平日子。

当然,在南宋,只要光是想想自己眼前的小生命就能提心吊胆的活着,控制统治者姓宋或姓金的人肯定不少。

从历史上看,当有外族入侵的威胁时,统治者要保住自己的权力,老百姓要避免成为被征服者,所以要* * *抗击侵略者。

这时候就很容易区分爱国者和投降派,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然而,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统治者一旦发现,如果能与入侵者讲和,只要能维持在国家内部的统治地位,出卖国家利益也是值得的。

毛海建在《中国的崩溃》中有一点,就是道光不能卖国,因为他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卖国就等于卖身。

这对我来说很难识别。

在道光看来,即使割地,即使是赔偿,只要能消除对其权力的威胁,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叛徒。

这个时候,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当然不会向人民承认要背叛国家。他们会制造舆论,把自己的执政地位等同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让人觉得批评统治者就是投敌。

赵构当年并没有用这一招,因为毕竟岳飞精忠报国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无可替代,不容置疑。

封建统治者的这一招在后世终于有了结果,可以越来越灵活地使用,不露痕迹。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千百年来勇者斗狠的过程中逐渐练就的。

后来,这种伎俩开始在历史上频繁出现,无数立志救国的人被打败,无数致力于变革的思想被误解。

清末的郭嵩焘,去了英国之后,发现别人的制度比自己的强很多,建议在国内学学别人,却被中国人指责太恶毒,我不忍心在这里写下来。

后来有人对这一招进行了更有创意的运用。他们发现他们的国家是否有被外敌入侵的危险并不重要。即使在和平时期,只要别人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他们也可以这么做,把汉奸的一盆脏水泼向敌人。

幸运的是,任何国家都必须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国家竞争,以保护其国家利益。

这种利益的争夺是正常的,永恒的,无时不在的,没有自己利益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这样的话,即使你的国家根本没有受到入侵的威胁,也完全没有关系,因为和你的国家有利益冲突的国家总是可以找到的。

这可以给那些在国内敢于自我批判,想学习别国制度文化经验,威胁自己主导地位的人,随时贴上背叛国家利益的标签。

毕竟,如果你真的想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那就等于放弃自己的特权,这是永远做不到的!虽然我知道有些国家的制度确实比我自己国家的更公正合理,但是我要的是不公正,特权,骑在老百姓头上。

一旦学习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就能更好地保护普通人的权利,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这对国家和民族都有好处,可以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有作为”。无论如何,那都不行。

谁敢这样建议,谁敢批评自己,谁敢威胁自己的特权,哼,“将在加尔维斯顿受到惩罚”!写作至此,我想说的话其实已经开始了,只是不想再说了。

至于为什么不说,“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