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中的潮汕建筑
潮汕传统四合院是基本布局,最基本的形式叫“商陆根”和“四分金”。城镇小户型民用住宅呈狭长的“竹竿”式布局。大型住宅建筑在四分金的基础上横向或纵向扩展,称为“三堂系列”、“八堂对面”、“四马拖车”、“白凤朝阳”,其外部轮廓保持非常规则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体住宅称为“村”,是清代潮汕地区农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建村,从外围方式可分为围墙和围挡。在朝阳,这种民居被称为“画廊”。旧社会,海边的穷人大多是茅草屋,是夯土的,或者是用木头和草搭成的。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广泛使用贝壳灰和石头。最迟在北宋时期已经烧制出贝壳灰,以贝壳灰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砌筑非常流行,不仅用于建造房屋和塔楼,还用于加固堤防。石材不仅应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杆、抱鼓石、台阶、柱基、井圈、梁枋,还建造了石牌桥、石塔、石桥等大型建筑。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可分为两种:两堂一厅和三堂两庭。其建筑系统运用木雕、石雕、瓷嵌三大潮州建筑技法,装饰豪华,富丽堂皇,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潮汕祠堂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比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有民国时期修建的碑刻,从中可以了解到这个祖先的来历和世系,对研究这个集群的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澄海市后溪乡方庄堂门口有一座祖坟,在潮汕极为罕见。
潮汕土楼主要分布在潮州市饶平县、凤凰山区等脉,如潮安县铁铺镇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