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的开采历史

历史上寿山石开采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一言难尽,从福州出土的南朝“石猪”说起。

1954年,在福州臧倩福建师范大学桃花山遗址发掘了一座南朝墓。在出土的祭祀品中,发现了一只石猪,高1.1厘米,长6.4厘米,卧于地上,用寿山石中的老龄石雕刻而成,造型古朴粗糙。随后几年,在福州15六朝墓葬中出土了一批这样的“石猪”。到1965,在北郊二峰山遗址发掘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对类似的“石猪”,同时还出土了几块刻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字样的年代墓砖。“元嘉”是南北朝时期宋文帝的国号,“乙酉二十二年”是公元455年。可见福州寿山石的开采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

但也有研究寿山石的学者认为,寿山石雕刻历史超过1500年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但开采历史仅限于南朝,证据仍然不足。原因是老陵石是寿山石中的一种次等石,分布广泛,地表多处有裸露。捡一些剥下来的石头去雕琢很容易,不能算是有目的的开采。但坚持寿山石开采始于南朝的学者认为,福州发掘的十余座南方墓葬都出土了小石猪,说明以寿山石猪为祭祀品是南朝的普遍习俗。开采老陵石(哪怕是“捡来的”)以满足雕刻祭祀物品的需要,已经成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捡拾”是采矿的最初形式,所以要发展采矿,比如深孔开挖。在上述两种意见之争尚未有定论之时,又有一件寿山石翁仲俑,出土于福州古墓。这块石头也是老龄石,它的形状与汉代玉雕翁仲的形状相同。一些考古学家推测这是汉代的遗物。如果这个推测能够得到证实,那么福州寿山石的开采史和雕刻史的年龄上限将会大大提前。

历史上最早的寿山石开采笔试始于南宋。写于宋九年(1182)的梁克甲《三山志》记载:“首山(时属稷下)...寿山石干净如玉,最大的可达一两尺,质软易攻,也有价值。五华石坑相隔十余里。红的有,赢的有,紫的有,爱绿的却少之又少。”宋理宗时期(1225-1264)编撰的《郁芳胜览》将寿山石列为福州名产,与荔枝、茉莉、海盐一起引进。再有就是朱的女婿,南宋著名学者,有诗《寿山》一诗云;“石为文更斧凿,寺因野焚转明。世间荣辱不足,寒山路漫漫。”这些宋文记载了同一时期对寿山石的开采,可信度极高。后世一些文献记载了宋代挖坑造器的盛况。如清代高照《观石录》中“长者曰:‘宋有坑,官取器物,居民苦。如果造成一块巨石堵住了坑,那就是贡品。”“毛启龄《石背观》也说:“宋代有一个坑,病民县官以巨石塞之。”两卷观石录讲的是同一件事,但仔细考察,意思略有不同:前者讲的是寿山石开采中的官民矛盾,是百姓巨石堵坑造成的;后者讲的是上下官僚之间的冲突,即坑的上部挖去取石头,县官在用石头填坑。但两种学说都肯定了宋石首采岩的盛况。只是到了南宋后期,由于石匠和地方官员的抵制,寿山石的开采变得冷淡。清康熙朱竹斋寿山石之歌说:“南下久封”,就是这个意思。福州宋墓出土了不少随葬石俑。除了老龄石,石村还有紫秦石、高山石,甚至还有牛角冻、月尾、艾叶绿等上品。身材高大,有些石像高达40厘米。实际情况也证明,宋代出现了一次寿山石开采的高潮。

元明之时,已不是政府组织的大规模采石活动,但寿山农民仍不间断地采集寿山石。珍贵的田黄石发现于明代。曾云,清代石洪宝《杜敏纪》:“明末入城者,以黄石为边,曹节(曹学佺)见之,惊叹之,故取之于时。”

清初,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商人权贵的介入,寿山石的开采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高潮。一、民间发掘,《后官实录》记载:“康熙五申,岷县陈公子翻山(日浴之名,字岩,故黄门子),忽得五谷山中最奇石,十金抬至京师。每块石头都有两笔估算其等差,其价值是数倍,甚至高达十倍。”此时,京南耿仲晶镇对寿山石的需求表现为掠夺性和破坏性开采。“强藩力如节节败退...日常服务指的是成千上万的工人。挖田挖田完全荒废,山山空无一人。昆冈火连三月,玉碎污。”(见《寿山石之歌》一文盘点。)后来耿造反,清朝派太子康带兵入闽平叛。八闽一时成了舒洁的天下。此人和他的部下,对寿山石的追求,不亚于耿。《回望石头记》说:“自康太子复辟至福建,各路将军诸侯,下至往来官地者,都争先恐后寻之。.....所以山是空的。”“挖山得财,石之精华(则)出。”宝石的种类比以往更加丰富。“石头有玉石、珍珠、玻璃、玳瑁、朱砂、玛瑙和犀牛。是颜色不同,五种颜色中,深浅不同。”(见清代边的《寿山石记》)史籍中记载的寿山石品种有几十种。清代福州学者郭白苍在其《坟冢集》和《闽产异记》中列出,清中叶嘉庆年间,他目睹的寿山石有20余种。但到了清末,寿山石的开采停止了。

民国时期,寿山石的开采逐渐恢复。据有关资料记载:1917,寿山一年生产雕刻石3000斤,品种40多个,开挖坑140多个。但抗战爆发以来,寿山石的开采一落千丈。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寿山石名扬海外,石价暴涨,比以前涨了几十倍,开采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采石热潮。全盛时期,全乡除老幼之外,男女老少都上山采石,出产一百多种。停产已久的芙蓉石得到了恢复,还出现了寿山石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级石荔枝洞。此时,挖田的黄热病再次被掀起,并给村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村出现了一片繁荣的好景象。正如进士世家潘竹兰先生所言:“时尚见草堂,今为金碧辉煌楼,美景遍村。玉玉分明,石得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