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客观性有关的问题
1.历史的概念
什么是历史?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从事深入研究的人,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时空环境下的人会给彼此不同的答案。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历史这个词本身的定义似乎比其他任何词汇都要难。直到今天,围绕这一概念的讨论仍处于复杂而有争议的局面。从理论上讲,这种现象很正常,就像歌德说的“人只有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明确的知识,知识会随着怀疑而增长。”
A.历史一词的三层含义
国内权威的史学理论著作认为,历史一词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指过去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进程,或者说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历史,即作为历史学习者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的历史;
其次是指人们的历史认识或历史著作作为历史认识的集中成果,即作为认识主体的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主观历史;
第三,是指历史学科,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是研究人类社会发生的各种历史现象,探索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杜、庞卓恒、陈高华:《历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第3页。)
如果进一步梳理这三个层面,可以认为历史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素,即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对这些事情的认识。这也涉及到历史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2.西方历史学家讨论历史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A.修昔底德的历史认识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以尊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闻名的人。他不相信谣言,努力使自己的叙述符合事实。但是,他和其他古典史学家一样,在历史写作中也把历史的道德培养功能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篇,修昔底德就明确了自己写书的目的。“我的这部历史作品可能读起来没有吸引力,因为它缺乏虚构的故事。但如果那些想清楚地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未来还会发生类似事件的人(因为人性永远是人性)认为我的工作有一些好处,那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作品不是只想迎合大众一时的爱好,而是想永远挂下去。”(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峰译,商务印书馆,1960,第18页。)看来作者是想通过描写雅典的兴衰来训诫后人,以史为鉴。比如他经常以当事人的口吻创作长篇大论,其实表达的是他的政治追求。在众所周知的《佩里克莱斯在阵亡将士国葬仪式上的讲话》中,修昔底德极力赞扬雅典的民主政治。
B.兰克的历史认识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创立的“兰克学派”以其客观主义史学而闻名。他们有一句名言:历史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来描述。在弗兰克时代,历史的地位迅速上升,以至于后人把19世纪称为“历史的世纪”。那时的历史学家常常对自己的学科充满必胜的信念。受过严格历史专业训练的学者认为,通过对过去一段时间遗留下来的史料进行科学整理,历史的本来面貌就可以全面、彻底、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弗兰克和他的学生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留下了拉丁语和条顿民族史等名著。从表面上看,等级学派似乎已经将个人主观因素完全排除在历史写作之外,但实际上,他们的努力并不能完全实现。兰克一方面强调历史的客观性,但另一方面历史又具有规律性。他以典型的精英史观向世人宣告:整个历史都是上帝写的,在上帝意志的指引下,帝王们会按照自己的意图创造历史。因此,柯蓝学派历史学家使用的史料大多与上层阶级的行为有关,而下层阶级则被排除在他们的历史视野之外。虽然等级学派在形式上遵循了客观、科学的造史方法,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切都是为其“精英史观”服务的,贯彻了其主体意识。
C.克罗齐对历史的理解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是主张历史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闻名。他认为,历史学家应该“只专注于适应一个问题的某一点,构成活的积极的历史,即当代历史”;相反,不存在独立于主体意识而存在的客体历史。(克罗齐:《历史的理论与实践》,傅仁干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37页。)在克罗齐看来,认识者通过主观感知和个人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才是真正的历史。“历史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它的信息就在我们自己的胸膛里。”
(克罗齐:《历史的理论与实践》,第14页。)和其他多余的、游离于其视野之外的历史是虚假的和完全不可靠的。在这里,与客观历史相比,人的主观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
D.科林伍德的历史理解
科林伍德是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在历史哲学中,主张“一切历史都是观念史”,是当事人的思想动机决定了他的行动,从而推动了历史运动。“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被发现的对象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达的思想。”(科林·伍德:《历史的概念》,何兆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243页。因此,历史学家必须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思想。在克罗齐之后,柯林伍德把主观因素在历史认识中的作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历史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总的来说,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历史本身的客观性。历史学科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二者的互动。就过去的事件而言,其客观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历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做出具体而深入的解释。任何历史研究都不可能绝对排斥人的主体活动,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显著特征。把历史学科建成类似于纯自然科学的模式,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它的规律性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有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不需要那样做。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就需要有批判意识的历史学家根据过去所谓的客观史实,做出与时俱进的精彩解读。
4.历史理解的相对性
A.历史理解的相对性意义
历史认识本质上是相对的,相对性的意义在于认识对象在自我选择、不重复、不直观方面比其他科学对象更突出;历史认识的主体处于历史普遍联系的总过程中,历史客体的认识活动不可能纯粹客观地超越其特定的思想水平、倾向和时代价值的约束。
历史知识的绝对性只存在于一些关于具体历史事实的奇异判断中,或者只存在于只能一步步逼近的方向中,代表着人类历史知识无限发展的传承系列。
在理解历史知识相对性的基础上,可以深入探讨历史知识与其他科学知识的* * *本质,客观地寻求各门科学之间的借鉴与结合。
B.对历史研究者的要求
历史研究者必须不断反思自己,关注自己的潜在意识、知识特征等思想倾向在自己的历史认识结果中反映的程度和意义,以及如何看待这一成分。进一步说,他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渗入史料中的他人主观因素,以尽可能地消除其负面影响。在作出一般性、普遍性的结论时,要注意其成立的前提,尤其是理论前提本身的特设性、假设性成分。最后,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认识,放弃认识已经终结的意识,做好在现实基础上随时投入历史再认识的准备。(参见赵一峰:《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历史研究》第1998期,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