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如何使用十进制记数法的?

自从我们有文字记载以来,记谱法一直沿用十进制。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样的文字来记录654.38+百万以内的自然数。这种符号具有明显的价值系统意义。

甲骨文中也有奇数、偶数、倍数的概念。

考古学家考证,在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人就已经熟练使用十进制记数法,与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十进制记数法基本相同。

历史事实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十进制的国家。中国使用十进制的历史至少比世界上第二个发明十进制的国家古印度早1000年左右。

十进制记数法包括两个原则:十进制和十进制。“十进制”是指完整的十进制一;“位值”是指同一个数在不同的位置代表不同的值。所有的数字都用10个基本符号表示,满十进一。

同时,同一个符号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数值,所以符号的位置很重要。

比如三个数字“111”,右边的“1”表示1个一,中间的“1”表示1个十,左边的“1”。这样就使得极其困难的整数表示和计算变得更加容易。

十进制记法被广泛使用。在计算数学中,商周时期已经有四则运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已经相当完备。

其中,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正整数乘法旋律《九九歌》,堪称先进的十进制记数法与简明汉语相结合的结晶,是其他任何记数法和语言都无法产生的。

此后,九九松成为数学普及和发展的基本基础之一,并一直延续至今。它的变化只是从古九九歌里的“9981”到“22得4”,现在是从“11得1”到“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