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干通信的历史

相干光通信的理论和实验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相干光通信系统被公认具有高灵敏度的优点,许多国家对相干光传输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经过十年的研究,相干光通信已经进入实用阶段。英美日等国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相干光通信实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989和1990年,T & Bell公司在距离35km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洛令-克里克地面站和孙伯里枢纽站之间,在1.3μm和1.55μm波长上进行了无中继相干传输实验。1990年公司在濑户内海大分与吴站之间进行了2.5Gbit/s的相干传输实验,全长431 km。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EDFA和WDM技术的发展减缓了相干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此期间,不再关心每个通道的灵敏度和信息容量。然而,经过20年的发展和直接探测WDM系统的广泛应用,新的迹象开始出现,这表明相干光传输技术的应用将再次受到重视。在数字通信中,扩大C波段放大器的容量,克服光纤色散效应的恶化,增加自由空间传输的容量和范围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在模拟通信中,灵敏度和动态范围成为系统的关键参数,通过相关的光通信技术可以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