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中国史

最近,一个毕业生的发言在朋友圈疯传。因为哈佛建校375年了,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终于站在了哈佛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中国人民为之欢呼,为之骄傲。

然而,在哈佛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中国。在哈佛大学著名的燕京图书馆,墙上挂着他的大幅照片。这是一个清朝官员打扮的中年人,头上戴着一根花羽毛,着官服和滑腻的靴子,瘦削的脸上有一双睿智的眼睛。137年前,他来到万里之外的美国,在哈佛大学创办了中文教育,教一群金发碧眼的哈佛学生说中文,读中国的诗,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他的名字——葛坤华。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葛坤华,安徽休宁县人,天赋异禀。先后通过乡试、公考,从秀才到举人。他在清政府做了五六年太平军将军黄开邦的副官,后在英国驻宁波领事馆做了十五年的翻译和中文老师。当时他的生活条件应该是中上水平。这么一个衣食无忧的书生,为什么在没有朋友的情况下举家迁往美国?既没有一本书作为陪伴,也没有一个朋友来享受美好时光。原因是什么?

去哈佛是时代的机遇,也是命运。

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中美交流的频繁,美国人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突出。美国驻华领事傅德对此深有感触,于是写信给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W·艾略特(Charles W Eliot),为满足美国在华经商和传教的需要,提议筹集一笔资金,从中国聘请一名教师,在大学开设中文讲座。目的是通过学习汉语来培养一些年轻人,为他们将来在中国发展提供条件,并提高他们在大学的参与度。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非常赞成这个建议,于是他把这件事委托给当时在宁波税务部门工作的美国人杜德伟。

杜德伟对这件事并不是很热衷,因为当时学中文,一般都是来中国,把老师请到美国,有点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直接把自己的中文老师推荐到哈佛,所以葛坤华恰好是第一候选人。当然,葛坤华是豁达的,有见识的,真诚的,热情的。这些都是西方人非常推崇的品质,他也有资格在美国当老师。

葛坤华是如何考虑被杜威推荐到哈佛的?去哈佛,无奈又充满憧憬。我们从推荐人杜的信中得知,葛坤华去美国“是因为政府威胁要惩罚他,并怀疑他是上海一家出版社发表的批评官员行为的一些不友好言论的作者”。在宣言上,葛坤华确实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同时,葛坤华对西学持欢迎和开放的态度。另外,他的翻译工作让他接触了大量的外国人,所以他应该也对去美国有一些向往,并不全是因为受到政府的威胁。

把自己的家乡变直。

光绪五年(即1879年8月),葛坤华带着妻子、五个孩子、1个仆人、1个翻译家和大量中国书籍,于当年8月底抵达哈佛大学,踏上了这片未知的土地,再也没有回头。

葛坤华到达哈佛后,于10月22日正式开课,1879+65438。葛坤华在哈佛开了个博物馆当弟子,但是学生不仅限于我们学校。任何有兴趣了解中国,或想从事外交、海关、商业和传教工作的学者,只要付费,都可以选修他的课程。在哈佛,葛坤华的教学以内容丰富、准备充分、技巧高超著称,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好评。值得一提的是,思想开放的葛坤华也有非常传统的一面。他在美国哈佛任教期间,一直坚持穿中国清朝的官服,要求学生尊师重道,讲究道德。